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堂达标训练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9299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7

1.综合题(共3题)

1.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此次获奖让中医再次引发世界瞩目,也引发了小明同学探究中医历史的兴趣。
第一步:搜集资料

第二步:整理运用
(1)上面搜集的资料中有一个与小明探究的范围不符,请你挑出来。
(2)如果上面的医学家或医学成就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参加诺贝尔奖评选,你认为哪一个最有可能获奖?并说明其获奖的理由。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与古代中医有何联系?结合以上探究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缺,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藁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材料二下图是湖北蕲州城东南面雨湖之滨某纪念馆中的塑像。塑像正前方的青石牌坊上刻有“医中之圣”四个大字。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时珍病之”是指什么?为写作《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怎样“穷搜博采”的?
(2).材料二中的图片是谁的塑像?他的《本草纲目》有何价值?
(3).材料二中的纪念馆已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这位古人的什么精神?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城,以其宏伟气势,浩大规模,深携民族精神,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象征。
材料二千龙网2005年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郊外的八达岭长城,与长城的雄伟和潮涌的人群相呼应的是遍布于长城墙面上游客留下的伤痕。在墙面的每块砖上,只要人能触及的地方,都布满了游客用各种工具刻的痕迹。在长城上刻字“留念”只能算“小儿科”,城砖被当“纪念品”卖也不稀奇,拆墙回家垒猪圈的亦大有人在。
材料三目前,国务院正在制订关于保护长城的新法规,对各种破坏方式基本上有了细致的处罚规定。
请完成:
(1).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长城大多是哪一朝代修筑的?假如你对明长城作全程考察,你选择的起止点应是哪里?
(2).结合材料一谈谈为什么长城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3).“万里长城永不倒”是一句歌词。结合材料二分析万里长城真的永不倒吗?
(4).目前在长城上刻字的现象减少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5).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2.选择题(共8题)

4.
下列哪本书对了解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有帮助(  )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5.
明代北京城的三重结构由外向里的正确顺序是。
①皇城
②宫城
③京城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
下列著作中,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
B.
C.
D.
7.
下列关于四大名著的形容对应不准确的是
A.《三国演义》﹣﹣斗智斗勇,战争风云
B.《水浒传》﹣﹣英雄好汉,逼上梁山
C.《西游记》﹣﹣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D.《红楼梦》﹣﹣爱情悲剧,鞭挞礼教
8.
(题文)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书》D.《农政全书》
9.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的起止点应是()
A.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B.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C. 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D. 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
10.
“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呀,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一群传奇英雄的故事
A.宋朝
B.唐朝
C.三国
D.清朝
11.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 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D.《资治通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