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这次大萧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崩溃,这也深刻反映出世界贸易的联系紧密以及相互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加严重。经济崩溃的后果,尤其是各个国家对此做出的反应,充分体现了这个趋势。……大萧条所具有的国际化特征,是所有国家试图消除大萧条带来的影响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为它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仅凭一个国家的政策不可能完全恢复经济繁荣”。
(2)从“世界贸易的联系紧密”角度,分析大萧条“国际化”特征产生的原因。
(3)“大萧条”暴露出世界贸易“国际化”的哪些问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所有国家”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这次大萧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崩溃,这也深刻反映出世界贸易的联系紧密以及相互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加严重。经济崩溃的后果,尤其是各个国家对此做出的反应,充分体现了这个趋势。……大萧条所具有的国际化特征,是所有国家试图消除大萧条带来的影响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为它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仅凭一个国家的政策不可能完全恢复经济繁荣”。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材料中的“大萧条”所指何事?各国又有哪些不同的反应?(2)从“世界贸易的联系紧密”角度,分析大萧条“国际化”特征产生的原因。
(3)“大萧条”暴露出世界贸易“国际化”的哪些问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所有国家”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单选题- (共20题)
3.
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 )
A. 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 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 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A. 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 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 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5.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
6.
1931年某天,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等处”。日记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八一三事变 |
D.华北事变 |
7.
1906年,代表19世纪中期欧洲进步社会潮流的一份文献被节译成中文,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D.“人人生而平等” |
8.
“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文中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郑和下西洋 |
B.新航路的开辟 |
C.丝绸之路开通 |
D.马可波罗来华 |
9.
统计显示:“从1820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推行 |
B.工业革命的深入 |
C.农村疾病的流行 |
D.城市环境的改善 |
10.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
B.政府推行粮食税 |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
D.政府削减农业税 |
11.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这种全球扩张的强大动力是
A.自由竞争,商品输出 |
B.资本输出,加强垄断 |
C.推销机器,抢夺资源 |
D.抢占领土,张扬国威 |
12.
某报纸曾刊登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这则消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 |
D.工厂规模不断膨胀 |
13.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 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A. 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 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14.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该材料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
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
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
15.
“(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文艺复兴 | B.启蒙运动 |
C.宗教改革 | D.工业革命 |
16.
十五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
B.活字印刷 |
C.出版自由 |
D.书籍装订 |
17.
法、俄两国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张不同,但十九世纪末,两国却结成了同盟。其能够合作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势力扩张,法俄联合抵制 |
B.德国统一后,破坏原有均势,法俄合作抗衡 |
C.意大利统一,影响法俄两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
D.美国强势崛起,危及法俄两国巴尔干的优势 |
18.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位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所作的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矛头指向我,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对此诗主旨理解最为深刻的是
A.纳粹对人民的迫害逐步加深 |
B.纳粹横行源于多数人的支持 |
C.人们的冷漠助长纳粹的暴行 |
D.纳粹有种族主义和反共倾向 |
19.
世界大战后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我们有意去保护欧洲、防范共产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我相信,为了民主制度的未来,我们必须留在这座城市,除非我们被迫离开”。“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巴黎 |
B.伦敦 |
C.柏林 |
D.纽约 |
21.
以下对反映历史题材的照片和绘画史料价值的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 |
B.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便是过去的重现 |
C.照片和绘画若非为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
D.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而是通往过去的路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