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而《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可见历史对朱元璋褒贬不一。

请回答: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并对明太祖朱元璋进行客观地评判。
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而《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可见历史对朱元璋褒贬不一。

请回答: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并对明太祖朱元璋进行客观地评判。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3.
阅读下面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八股之害”兴盛于什么时期?“焚书”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顾炎武为什么这么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八股之害”兴盛于什么时期?“焚书”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顾炎武为什么这么说?
2.选择题- (共16题)
6.
科举制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有人认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也有人认为科举制之于人才的毁灭比焚书坑儒还严重。下列对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所起作用的评价,其中较为客观的是
A.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
B.西方学者说:中国这条人仕道路标志着与西方的一大差别 |
C.宋代以前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清弊端丛生 |
D.科举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为皇帝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奴仆 |
9.
明朝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阉,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此事反映出当时
A.东厂的办事效率高 |
B.明朝的法律严酷 |
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报复 |
D.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 |
17.
关于明朝科举制叙述正确的是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8.
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
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
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