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止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实验中显示出来”。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华盛顿的担忧是什么?为了解决华盛顿所担忧的问题,美国政府的组织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外政治家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有何共性?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一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止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实验中显示出来”。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华盛顿的担忧是什么?为了解决华盛顿所担忧的问题,美国政府的组织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外政治家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有何共性?给我们什么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先后在哪两个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2)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的基本政策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当前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
“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先后在哪两个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2)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的基本政策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当前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
2.单选题- (共17题)
3.
《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其表现是
A.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和斗争下颁布的 |
B.法典给平民好处 |
C.为成文法,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
D.法典中的家庭法给予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 |
4.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国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 B.“统而不治” | C.掌控议会 | D.领导内阁 |
5.
“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以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请根据下列内容推断出该宪法的名称
①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
②它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它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①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
②它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它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8.
针对列强发动的某次对外战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先生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文中的“两个强盗”和“夏宫”是指( )
A.英、法颐和园 | B.葡、西颐和园 |
C.英、法圆明园 | D.俄、日紫禁城 |
9.
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小组长列出了主要研究的大事,这一罗列引起了争议,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事件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中共的诞生 ④维新变法 ⑤五四运动 ⑥辛亥革命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中共的诞生 ④维新变法 ⑤五四运动 ⑥辛亥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12.
以下两幅图片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场景,他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
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14.
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某一地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这一地区指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
B.左右江根据地 |
C.陕甘宁根据地 |
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15.
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 B.“双十二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18.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19.
周恩来在评价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某项外交活动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往来了。”这一外交活动是指
A.1972年中日建交 |
B.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C.1971年,基辛格访华 |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