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228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英人于世界民族中,诚不愧为先觉,彼既认明王权不当绝对,即创为根本大法,使国中贤智,得所准据,以发抒其意气。
——章士钊《政本》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根本大法”是指哪部法律?以此为依据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
2.
德国,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的国度,曾
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近两百年来的历史证
明,统一和强大是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近代德国的强盛,发端于德意志的统一。请答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主导国和
统一的方式。(3分)
(2)德意志统一之后,通过制定宪法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部宪法确立了何种
政体?体现出何种特点?(3分)
(3)20世纪中后期,德国经历了由“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该过程与同
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相始终,这种国际关系格局对世界形势有何影响?(4分)
3.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摘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2分)
(2)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哪一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1分)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1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请概括指出方针的基本内容并列举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4分)

2.判断题(共1题)

4.
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强调以革命方式取得政权。

3.单选题(共22题)

5.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6.
“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材料中“王位的内容起了变化”主要指
A.由专制王权变为民主共和B.由个人专制变为宪政体制
C.由家族世袭变为议会选举D.由议会至上变为首相至上
7.
对图片进行适当的推理分析,挖掘出隐涵其中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下图能够提供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三权独立平等,互不干预
③民主、共和两党的交替执政 ④避免权力集中,追求民主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④
8.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有权否决参议院的决议案。
9.
1882年,日本官员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各国宪法,对某国宪法大加赞赏。回国后,他即以此部宪法为蓝本,组织起草和主持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这部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国1871年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0.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文中的“永久合约”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
11.
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步步加深B.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遭失败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13.
1861年4月,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某书籍刻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该书籍应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瀛环志略》D.《资政新篇》
14.
1934年11月,蒋介石认为 “(赤匪)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蒋介石如此自信是因为
A.南昌起义军南下受阻B.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
C.长征初期红军损失过半D.第五次“围剿”胜券在握
15.
老照片可以补遗、证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下列三幅老照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中美军人压制日军反扑 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关防大印 被解救的英军士兵与中国士兵合影
A.平型关战役胜利B.远征军赴缅作战
C.台儿庄战役胜利D.日本无条件投降
16.
马克思、恩格斯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与之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明确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D.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17.
1957年,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B.指出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C.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迅速发展D.蕴含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
18.
1953年12月,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次选举大会
A.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落实了新政协《共同纲领》的规定
19.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连战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④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20.
目前中国共有2000多名维和人员在境外执行任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表明中国
A.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B.积极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外交活动
C.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
21.
周恩来在出席某国际会议期间夜以继日地工作,当地(指瑞士)的报纸上曾赞扬说,中国的总理与众不同,休息日也不见他出来游览,真正是一心一意为会议。这次会议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B.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基本方针
C.提出了解决国家争端的基本准则D.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决议
22.
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
A.修筑“柏林墙”B.朝鲜战争的爆发
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23.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地区冲突B.民族矛盾C.宗教纷争D.霸权主义
24.
二战后初期,丘吉尔致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仅向你带领你的国家所制定的政策致以最深的敬意!我诚心诚意感谢你们为拯救世界免受饥荒、战争之苦,所做的一切!”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B.美国主导成立“北约”
C.美国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25.
这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一组织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B.不结盟运动
C.亚太经合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26.
某些历史语言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记,浓缩和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下列各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

4.选择题(共14题)

27.

“栏”和“难”的声母相同;“晕”和“拥”的韵母不相同。(   )

28.

“瓶”的部首是“瓦”。 (    )

29.

“省吃俭用”的“俭”是“节俭”的意思。 (    )

30.

“你真厉害啊,说起脏话来没人敢回应”中的“厉害”带有表扬的意思。(    )

31.

当今我国汽车产销量和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    )

32.

“瀑”和“爆”的音节相同;“遨”和“袄”的音序相同。(   )

33.

“你说呢?你觉得布达拉宫壮观吗?”这是反问句。( )

34.

“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去掉“难道”一词,原句主要意思不变。(    )

35.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和“这样的水被这样的山围绕着”的意思是一样的。(  )

36.

“电影、歌舞、报纸、戏剧、曲艺”这一组词中“电影”不是同一类。(  )

37.

“电影、歌舞、报纸、戏剧、曲艺”这一组词中“电影”不是同一类。(  )

38.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

39.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诗。(   )

40.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判断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