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月期末通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204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2.
(历史选修此次必做)
(12分)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材料二  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学联盟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6分)
3.
(24分)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4分)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2分)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2分)
(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人中国的原因?(3分)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4分)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4分)

2.单选题(共9题)

4.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古罗马的法治原则
D.卢梭的社会契约说
5.
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6.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7.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B. 农村经济商品化
C.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 封建地租货币化
8.
下图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图(%),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完全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B.英国能略占优势的重要原因是殖民地广阔
C.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和殖民霸主
D.两次工业革命中美法的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
9.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一次出现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出现在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这三次改革都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0.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11.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二百年来,此定律一直是不可动摇的,总为每次新的有关发现所证实.只是在近一个世纪内,才发现它有局限性.在亚原子结构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或在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这个定律并不适用.”这是在评价
A.伽利略的科学成就B.牛顿的经典力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2.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3.选择题(共2题)

1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