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 | 苏联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 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
(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时间 | 事件 |
1989年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
1993年 | 欧洲联盟成立 |
1994年 |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
1995年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3.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2)请以反对材料三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2)请以反对材料三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2.单选题- (共9题)
4.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了
A.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 B.联邦制是美国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 |
C.地方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 D.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
6.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 “同英国臣民进行贸 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
A.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
B.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
C.中国逐渐丧失对民族工业的保护 |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
7.
1855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父”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
A.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 |
B.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C.太平天国的物资缺乏 |
D.洪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
8.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敌强我弱 |
B.人们夸大了战争结局的悲惨 |
C.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
D.中国人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
9.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0.
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A.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
B.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 |
C.中共放弃八七会议决策 |
D.中共欲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1.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
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
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