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 概况 |
商周 |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
春秋战国 |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
秦 |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
汉 |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
唐 |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
宋 |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
元 |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
明 |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
清 |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
材料一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
——《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
材料二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
3.单选题- (共28题)
3.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上述规定体现了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5.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英国以和平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有( )
①1640-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 ④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
①1640-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 ④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史实 | 推论 |
①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
②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 总统对国会负责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 |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实行 | 统一后的德国依旧推行君主专制政体 |
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 标志着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
1832年的改革法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主要方面,根据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新城镇和工业选区的中产阶级当选议员的机会增大了。这次改革
A. 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
B. 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
C. 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
D. 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
A. 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
B. 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
C. 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
D. 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
8.
“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两位同学对此发表不同意见:同学甲: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某些近代民主政治色彩同学乙:全国普选的帝国议会对于刚刚摆脱分裂的德意志来说具有国家统一的象征对上述两位同学的意见,你认为
A. 甲对,乙不对
B. 乙对,甲不对
C. 甲和乙都不对
D. 甲乙说的都对
A. 甲对,乙不对
B. 乙对,甲不对
C. 甲和乙都不对
D. 甲乙说的都对
10.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 “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C. “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 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A. 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 “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C. “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 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 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 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 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A. 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 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 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13.
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 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A.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 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16.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到欧洲》指出:“在法国、德国设计出欧洲共同体这样一种制度性创新方式来振兴本国经济的时候,英国却采取抵制和不介入的立场。”但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从抵制欧共体到加入欧共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B. 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C. 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D.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A.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B. 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C. 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D.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17.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 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 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 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 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A. 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 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 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 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18.
《***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19.
明清实行禁海政策,长期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交流 |
B.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
C.清政府害怕外国人支持汉人进行反清斗争 |
D.造船技术落后,不适应远洋航海 |
20.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21.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主要反映了
A.大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
B.商业活动水平较高 |
C.大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D.大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
22.
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
23.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24.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其目的是
A. 保护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 B. 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C. 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人利益
A. 保护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 B. 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C. 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人利益
25.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26.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 |
B.电力的广泛应用 |
C.殖民扩张和掠夺 |
D.垄断组织的形成 |
27.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其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8.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
C.垄断组织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
D.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29.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30.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