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7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罗马和元朝都实行了行省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又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在元朝的历史上,“行省”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指出行省制度确立的影响。
(3)材料一中罗马万民法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并从两个角度举例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一、三回答,在法律自身的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在法律实施中,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美国A部门对克林顿弹劾条款的投票结果(1998年12月19日)

材料二B部门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向临时主席斯特罗姆宣誓就职主持审讯,100名参议员向伦奎斯特宣誓担任陪审员。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指的A、B部门分别指的是什么机构?A部门的弹劾与B部门的审讯能够进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或评价)。
3.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4.
   ***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材料二

材料三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礼物”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推行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回答这次握手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新时期中国外交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20题)

5.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6.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    )
A.三权分立体制B.民主共和体制
C.内阁制D.君主立宪制
7.
二战期间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8.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9.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10.
下图反映的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12.
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13.
***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14.
2012年4月3日,缅华各界代表相聚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举行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座谈会,以期铭记历史、传承博爱,并决定建立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
①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 ②提高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③完成了保卫缅甸的预期使命 ④为中国大陆战场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
1945年8月15日12时,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中华民族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完全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A. 共产党敌后抗战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全民族团结抗战
D. 美苏等盟国的大力支持
16.
蒋介石日记:中午约***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尚要求编其二十八师之兵数耳!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两安事变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
D.北平会谈时期
17.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是“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
B.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18.
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应该选择
①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
②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③圣西门的论著
④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
“乒乓外交”所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打开
D.中苏关系改善
20.
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A. “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21.
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
A.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
B.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
C.“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
D.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
2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23.
对下图漫图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多极化趋
B.动荡紧张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
C.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严重
D.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及大国插手使世界局势动荡
24.
1990年德国统一采取的方式是(   )
A.联邦德国以战争方式消灭民主德国
B.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C.民主德国以战争方式消灭联邦德国
D.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

3.选择题(共4题)

25.

《大国崛起》中说道,“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二战后,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共同的议会,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26.

《大国崛起》中说道,“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二战后,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共同的议会,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27.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28.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