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
材料一 (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中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的举措。(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
2.单选题- (共22题)
4.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
5.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法制化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反封建
A. 法制化 B. 民主性 C. 普选制 D. 反封建
6.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7.
1920年12月,***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中国民众 |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8.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法官的虚假的独立性被取消……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以下选项能准确反映题干信息的是
A.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B. 巴黎公社是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C. 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
D.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A.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B. 巴黎公社是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C. 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
D.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9.
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斗智斗勇、播种友谊 |
B.美帝苏修、“一大片”、再次较量 |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
D.多边外交、“不结盟”、共同发展 |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11.
“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
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
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12.
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根据史实判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可能是
A.南北朝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朝 |
13.
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涌来的外资,以香港资金占最大比重,达百分之八十。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国际上没有良好的外交环境 |
B.新时期经济政策对港商吸引力大 |
C.中国内地经济薄弱不能吸引外资 |
D.香港的经济发达处于领先地位 |
14.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材料反映出早期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A.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
B.使英国社会各阶层实现了平等 |
C.标志封建主义最终结束 |
D.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
15.
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外商企业 |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C.洋务企业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16.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清末新政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
C.清末国人消费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
D.洋货的流行使小农经济开始破产 |
17.
姑苏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
B.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
C.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
18.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
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
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
19.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20.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
21.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
B.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
C.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
D.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
22.
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他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
C.反对教会的专制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
23.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
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
B.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
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
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
24.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
B.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
C.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