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2016-2017学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7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3/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材料二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1986年占世界的比重)

材料三

(1)材料一描述的是日本经济重新崛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2)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其根源是什么?
3.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5.
对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卡梅伦表述正确的是

①卡梅伦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
②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
③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决
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A.②③④
B.③④
C.④
D.①③
6.
美国1787年宪法是资产阶级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统一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
D.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完全实现了自由平等
7.
近代史上,共和政体自初创到最终确立历时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
8.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的内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元
C.允许鸦片贸易正常化D.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9.
在下列各项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指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义和团廊坊战役的胜利D.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2.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1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
A.红军长征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不包括
A.民族平等B.共同发展繁荣C.民族团结D.互不干涉内政
15.
“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军事集团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根源
C.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16.
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哪一“极”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评价最恰当
A.中国B.日本C.欧盟D.俄罗斯
17.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是
A.B.C.D.
19.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创办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