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3)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4)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3)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4)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2.
***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请欣赏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是什么?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回答: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回答: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1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2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1: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1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2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5.
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摩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摩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摩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摩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
B.《十二同表法》 |
C.万民法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7.
列强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带来诸多影响,主要包括
①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①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8.
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是马关” 的伤感是因为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天津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0.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
B.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
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
D.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
11.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
12.
“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的起点是:
A.1917年 , 俄国二月革命 |
B.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 |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D.1919年,中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
13.
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 B.《法兰西内战》 |
C.《马赛曲》 | D.《国际歌》 |
14.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15.
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先后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正式建交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正式建交
A.①②③ |
B.③②① |
C.②③① |
D.②①③ |
16.
***说:“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指的是
A.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
B.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
C.中国与美国关系缓和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7.
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18.
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B.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 D.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
19.
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次会议可能是 ( )
A.波茨坦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万隆会议 | D.联合国成立大会 |
20.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21.
美国《时代》周刊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1: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2: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3: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4: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1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2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3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4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1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2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3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4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内战为超级大国的冲突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美国总统……警觉到……苏联有可能会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于是推出了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北大西洋公约》 |
D.“铁幕”演说 |
24.
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
A.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 |
B.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 |
C.“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 |
D.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 |
25.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