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的伟大斗争,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普鲁士胜利引起的一片狂欢声中,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饥饿的、时刻准备战斗的巴黎人民面前,俾斯麦正式宣告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72米长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大业至此完成。
——《大国崛起·德国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年普法战争对法国和德意志政治体制演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大国崛起·德国篇》
材料二:
国家项目 | 德国 | 法国 | 英国 |
国家元首 | 皇帝 | 总统 | 国王 |
国家元首实权 | 有 | 有 | 无 |
政府首脑 | 首相 | 总统 | 首相 |
国家权力中心 | 皇帝 | 议会 | 议会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年普法战争对法国和德意志政治体制演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2.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2)结合材料说明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及这种不同反映出的当时国际关系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说明存在的不足之处。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相同的历史要素。(2)结合材料说明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及这种不同反映出的当时国际关系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说明存在的不足之处。
2.单选题- (共21题)
4.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
B.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统治 |
C.罗马法的本质是保护无产阶级利益 |
D.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
5.
《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但有人却认为这部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以下能够成为其理由的是( )
A.主要由平民参与编纂 |
B.法典规定平民可以和贵族通婚 |
C.有了按律判决和量刑的成文法依据 |
D.解释法律的权力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
6.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
7.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补填的内容应分别是
项目 | 法国共和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总统 | 皇帝 |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 ① | 世袭 |
国家元首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② |
国家权力中心 | ③ | 皇帝和首相 |
A.世袭、君主、总统 |
B.世袭、首相、议会 |
C.选举、君主、议会 |
D.选举、首相、议会 |
10.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外贸等国家权力;同时,各州政府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现象最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A.邦联制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 |
C.联邦制原则 |
D.民主选举原则 |
12.
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宣布:“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法国宣布这一修正案的意义是
A.消灭了法国的家族势力 |
B.否定了等级制度 |
C.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法国总统 |
D.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了共和制度 |
15.
翻阅《中国近代史》,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这段文字应出自()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6.
《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主要是因为它
A.促进了广大工人的觉醒 |
B.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 |
C.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D.第一次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17.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
D.丁:“一国两制”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回归问题 |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政治制度有(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23.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实行军事援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