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
(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根据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荀子
材料二 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
(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根据所学,说明原因。
2.
阅读材料(下表),回答问题。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方式,并说明其影响。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 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 |
康熙三十年 | 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 |
康熙四十二年 |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 |
康熙四十五年 | 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 |
雍正二年 (1724年) | 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 |
雍正二年 | 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 |
雍正二年 |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 |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方式,并说明其影响。
3.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单选题- (共8题)
4.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B.货币赋税开始取代实物赋税 |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
5.
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
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6.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南北方气候差异 |
C.人口增长的需求 |
D.殖民活动的推动 |
7.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8.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9.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
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
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
10.
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省份 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汉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三国 | 2 | 10 | 1 | 1 | 1 | 1 | 3 | 3 | 2 | | |
晋 | | 4 | 1 | 2 | | | 2 | | 3 | 1 | 2 |
南北朝 | | | 1 | 3 | | | 8 | 4 | 2 | 1 | |
隋 | 9 | 4 | 3 | 1 | | | 1 | 1 | 2 | | 4 |
唐 | 32 | 12 | 32 | 24 | 4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