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太原市五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5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四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中共为继续革命,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革命成功后,新中国在民主宪政建设方面有何制度创新?
2.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百年来,中国外交变化显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十一款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材料二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美国取得了何种特权?对中国主权有何损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和结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并用史实说明50年代新中国在“拥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方面的外交贡献。
(4)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新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
二战后,世界在大国争霸中酝酿着新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盟友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斯大林说)“这次战争和过去的不同,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密洛凡·德热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三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战时同盟破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共同的政治意图。为此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行动?
(3)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局势?导致世界局势生成和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单选题(共21题)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债务人仍不能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贵族压榨平民的工具
B.尊重保障帝国公民人权
C.强调债务双方地位平等
D.依靠法律规范债务关系
5.
清王朝在官方文书中把西方各国称为“夷”,并在其国名上加“口”字旁。 如将美国称为“咪夷”。这充分说明
A.清王朝对西方国家态度轻蔑
B.清王朝的对外文书较为口语化
C.清王朝对西方国家尚不了解
D.清王朝已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总统可否决国会提出的法律
B.总统是美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C.美国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
D.美国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政府掌握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度量衡、货币、民法、刑法等大权,联邦议会有权裁决各邦之间的争端,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这意味着德国
A.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
B.民主取得决定性胜利
C.分裂倾向仍十分明显
D.拥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
8.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下列各项,属于当时“乃渐惊起”事例的是
A.
B.
C.
D.
9.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材料中“使命”的主要内涵为
A.文明转型,步入工业社会B.反抗侵略,发起民族革命
C.加快开放,融入整体世界D.抛却陈腐,放弃盲目自大
10.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去天京,封他为外交大臣。然而罗孝全在宫廷被喝令下跪,无人邀他就坐,洪秀全邀他就餐,陪同的却是王爷而非天王本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对天主教毫无敬意
B.主张平等外交通商
C.反对洋人传教游历
D.封建等级思想严重
11.
“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我们的队伍”出发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决战挺进大西南B.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
C.北上配合晋绥军抗日D.战后赴重庆和平谈判
12.
下表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从中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阵亡人数
1937
1251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42
87719
 
A.国军在抗战后期转向消极
B.国民党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
C.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共产党是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13.
1942年,英美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43年以后,中国逐步废除了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这项外交成就的获得主要是由于
A.国民政府坚决反帝捍卫国家主权
B.美国积极扶持中国跻身强国之列
C.苏联帮助国民政府与英美对抗
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14.
1949年1月,三大战役后,中共与国民党在北平和谈。中共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提出惩办国民党战犯,废除《中华民国宪法》和南京政府一切法统,解放军接收国民政府军政设施等条件。并且表示,无论接受与否,解放军都将渡江。这表明
A.国民政府一意孤行坚持内战
B.战略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C.中共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D.中共拒绝国民党人员参政
15.
社会主义,不是“由于它能够加速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关联着‘公平的’收入分配,就被认为是一种优越的‘生产模式’。社会主义是另一回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因此,工人阶级运动并非偶然地植根于被剥削人民以及致力于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之中。”关于社会主义的这一认识,最早实现突破的是
A.圣西门B.欧文
C.马克思D.巴黎公社
16.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接受两个政权并存现状
B.主张使用武力夺取政权
C.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D.决心深入推进民主革命
17.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18.
外媒称,“(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是
A.新中国在选举人大代表
B.一届人大在选举国家领导人
C.1998年后在选举村委会成员
D.1967年在选举革委会成员
19.
2015年香港、澳门特首赴京述职时,会场座位安排同以往有很大不同,由以往“并排”会谈式改为国家领导人主持会议的形式。下列对此次座位调整的热议,你认为最接近本意的是
A.克服随意,突出述职的严肃性
B.创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港、澳地区法律地位有所下降
D.规范细节,落实双方宪制关系
20.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据此推断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D.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发展
2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美国坚持敌对政策
C.中美两国准备结盟D.中美关系有所改善
22.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其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
A.欧美中日势均力敌B.社会主义阵营崛起
C.美苏两极格局确立D.多极化趋势出现
23.
《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如此定义冷战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世界大战
B.冷战期间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C.冷战的手段意在维护世界和平
D.美苏争霸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24.
下图是一幅历史漫画,图中描述的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是
A.美苏争霸趋向缓和
B.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C.东欧各国出现剧变
D.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