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长期居于世界政治舞台的核心,其兴衰更替承载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人们在描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 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据材料一指出在“革命与妥协”的方式下英国君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有人认为17世纪以来的英国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引领世界潮流其渊源就在于1688年的革命,据此谈谈“光荣革命”对开启现代英国之路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国内因素。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欧洲的衰落”所持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人们在描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 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据材料一指出在“革命与妥协”的方式下英国君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有人认为17世纪以来的英国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引领世界潮流其渊源就在于1688年的革命,据此谈谈“光荣革命”对开启现代英国之路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国内因素。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欧洲的衰落”所持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
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享有“东方艺术”美誉的中国制瓷业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从分布地区看,在此前生产落后的两广、福建等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广泛需要,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如泉州、同安、安溪莆田所制瓷窑等。……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高峰时期。以扬州为例,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场战争,扬州承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尽管如此,扬州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的优势,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始终是两宋时期最大的瓷器外销港口,还促生了不少生产外销瓷的窑口。
——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幵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宄所所长占启安认为:建国后,中国的制瓷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调整期(建国〜50年代中后期)、沉沦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后期)、谷底期 (6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重生期(70年代末以来)。在重生期,中国的制瓷业才开始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实现了从黑暗到黎明的转折,实现了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代制瓷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必然性。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制瓷业能够在重生期实现转折的有利因素。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从分布地区看,在此前生产落后的两广、福建等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广泛需要,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如泉州、同安、安溪莆田所制瓷窑等。……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高峰时期。以扬州为例,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场战争,扬州承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尽管如此,扬州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的优势,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始终是两宋时期最大的瓷器外销港口,还促生了不少生产外销瓷的窑口。
——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幵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宄所所长占启安认为:建国后,中国的制瓷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调整期(建国〜50年代中后期)、沉沦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后期)、谷底期 (6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重生期(70年代末以来)。在重生期,中国的制瓷业才开始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实现了从黑暗到黎明的转折,实现了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代制瓷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必然性。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制瓷业能够在重生期实现转折的有利因素。
2.单选题- (共12题)
3.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民众利益至上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实行贵族政治 |
D.王权与族权的结合 |
4.
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是指
A.开埠通商 |
B.协定关税 |
C.割地赔款 |
D.允许驻军 |
5.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6.
有一记录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的12集纪念光盘,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反映了 20世纪后半期中苏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A.“求同存异” “患难与共” “情深意长” |
B.“分道扬镳” “冤家路窄” “峰回路转” |
C.“若即若离” “冰释雪融” “锦上添花” |
D.“一往情深” “风云突变” “重归于好” |
7.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8.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
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
9.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
10.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启蒙运动的原因 |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
C.宗教改革的原因 |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12.
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A.推翻王权统治 |
B.宣扬人文主义 |
C.否定宗教神权 |
D.注重内心反省 |
13.
“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这些企业家与他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只不过,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材料中“精神追求”是指
A.实业救国 | B.独立富强 |
C.君主立宪 | D.民主共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