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肓宗旨史论》
材料二 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材料一 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肓宗旨史论》
材料二 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任不久,便亲自制订新计划,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1933年4月,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将大批“流浪的孩子”和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劳动中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之后拨款3亿元,雇用了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25万人,在大约1500个营地劳动……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其任务就是将救济名册上无力工作的人交各州直接救济,而其余可以就业的人就由联邦给予工作。从1935年到1941年,工程振兴局主办过25万个工程项目,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帮助。
——摘编自万雪梅《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很快就成为安置劳动力的主要形式。仅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部门职工人数,就从1978年的2048万人,增加到1981年的2568万人。截至198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劳动者就有113万人。
——摘编自张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就业危机是如何化解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造成我国待业问题的原因,并说明我国解决待业问题与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罗斯福上任不久,便亲自制订新计划,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1933年4月,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将大批“流浪的孩子”和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劳动中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之后拨款3亿元,雇用了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25万人,在大约1500个营地劳动……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其任务就是将救济名册上无力工作的人交各州直接救济,而其余可以就业的人就由联邦给予工作。从1935年到1941年,工程振兴局主办过25万个工程项目,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帮助。
——摘编自万雪梅《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很快就成为安置劳动力的主要形式。仅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部门职工人数,就从1978年的2048万人,增加到1981年的2568万人。截至198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劳动者就有113万人。
——摘编自张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就业危机是如何化解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造成我国待业问题的原因,并说明我国解决待业问题与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不同之处。
2.单选题- (共16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 B.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
C.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 | D.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4.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B.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D.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5.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渡江战役 |
D.淮海战役 |
6.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中写道“(临时政府)宣布大赦政治犯,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结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俄国)临时政府声明‘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对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欺骗性 |
B.是列宁决定武装夺权的导火索 |
C.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性 |
D.揭示了俄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
7.
《全球通史》中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战争继续得越久……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当时列宁提出的要求是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
D.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8.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B.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D.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 |
9.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10.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生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②④ |
11.
《辞海》注:“公司即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两个以上的企业或个人集资并根据国家法令组成。公司实行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分有限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等形式。”下列有关公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7世纪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公司制的雏形 |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公司成了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公司制的重要发展阶段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
12.
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
B.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
C.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
D.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
13.
柏拉图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他认为:“当法律缺乏最高的权威,受制于其他权威,城邦就遭殃。但如果法律在统治者之上,统治者成为法律的仆人,城邦就会安全,并享受诸神赐与城邦的一切好东西。”柏拉图强调的是
A.统治者个人私欲威胁城邦安全 |
B.立法保护私有财产 |
C.法律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 |
D.法律的崇高与威严 |
14.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我觉得,你严厉遣责我的风流韵事,不是出于事实本身,而是出于你庸俗的偏见,说什么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出身高贵,而不是一个出身低贱的人,那你也许就不会生气了。因此,你指责的不是我的过失,而是命运的过失。”这反映出他的思想倾向是
A.倡导法律至上 |
B.主张人人平等 |
C.反对专制制度 |
D.抨击天主教会 |
15.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
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16.
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
17.
瑞典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评价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里的“新的科学思想”是指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
B.揭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
C.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
D.提出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
18.
王觉非在《英国近代史》中指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 |
B.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 |
C.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 |
D.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工厂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