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1364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2月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性谈判。3月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月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5~14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而遭受重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并部署更大规模的“进剿”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动。
皖南事变突发后,中共中央一开始确曾存在过激思想,试图全盘破裂与国民党的关系。即便如此,中共中央依然以抗战大局为重,从实际出发,竭力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皖南事变,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一攻一守,方能做到既有对国民党的反攻,又不至于完全破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并提出了政治解决事变的办法;在军事上积极防御,力争主动;揭露事变真相,争取舆论支持。在共产党的斗争下,国民党“保证”“以后绝无剿共军事”。

——摘编自吴永《困境与危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应对皖南事变思路的变化、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正确应对危机”的认识。
2.
   材料一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仅淬厉固有而遂足乎?曰不然。故今日不欲强吾国而已,欲强吾国,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

——摘编自梁启超《释新民之义》

材料二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

——摘自耿云志《胡适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述梁启超“新民之义”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启超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的贡献。
3.
   材料  1341年正月,元顺帝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脱脱当政后,“乃悉更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法,复行太庙四时祭,雪郯王彻彻秃之冤,召还宣让、威顺二王,使居旧藩,以阿鲁图正亲王之位。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免除拖欠的钱财)。又开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遴选儒臣以劝讲,而脱脱实领经筵事。中外翕然称为贤相。”当时有人称脱脱所做为“更化”。

——摘编自赵禄祥《变法图强》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脱脱“更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脱脱“更化”的意义。
4.
   材料 但是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用相反和敌对的关心来补足较好动机的缺陷,这个政策可以从人类公私事务的整个制度中探究。我们看到这一政策特别表现在一切下属权力的分配中,那里的一成不变的目的是按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和安排某些公职的,以便彼此有所牵制。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联邦党人关于建立政府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党人上述主张在美国的实践意义。
5.
   材料 从势力均衡的角度来看,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在欧洲心脏地区出现十分紧迫的问题时,卷入发生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的一场冲突之中。传统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在遥远的非洲所发生的侵略行为,并不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有关国家有必要通过谈判和协商,把意大利重新拉进反对德国的同盟之中。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法国外交部长拉瓦尔在1935年12月会面,并拟定了一个把埃塞俄比亚划分成两部分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属于意大利所有,另一部分属于国际联盟管辖。有人把这个计划泄漏给了新闻界,这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霍尔被指责违背了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原则,因而被迫辞职。

——摘自(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际联盟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当时的经济很繁荣,学生没有失业的顾虑,而且美国社会本身也运转得不错。一些国内外学者以为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群众运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并论证二者“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3.单选题(共7题)

7.
《新全球史》写道:“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布意味着
A. 主要司法程序有法可依
B. 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
C. 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
D. 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
8.
1937年8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
A.破坏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
B.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
C.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9.
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 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 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10.
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11.
1878年,美国商人托马斯·诺克斯写道:“中国人同中国人这种交往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外国人的。中国人学会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并且学有很好。现已证明,他是一个比他的导师更强的对手。在所有的中国口岸,都有华人的企业,都由华人主管,为华人资本所支持。”诺克斯这段话表明,到19世纪70年代
A. 外商主动向华传授经商经验
B. 华商企业超越了外创在华企业
C. 外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 华商逐渐成为在华外商的最有力竞争者
12.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第二、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主要反映了
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B.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C.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
D.民用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军用技术
13.
圣历三年,官员崔融上奏曰:“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莫不挥以鸾刀烹之鹤鼎,所以充庖厨”,“今若禁屠宰……恐违圣人之达训,紊明主之善经。且如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一朝禁止,百姓劳弊,富者未革,贫者难堪”。崔融的主要目的是
A.反对朝廷的禁屠宰政策
B.强调南北饮食风俗差异
C.主张消除社会贫富分化
D.倡导饮食结构丰富多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