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的欧洲,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
材料二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材料三 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下为他执笔的觉悟社的纲领性文章《“觉悟”的宣言》内容节选。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浪潮中,海潮得很厉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而走。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青春的认识。
材料一 14—17世纪的欧洲,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
——据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人们对青春的赞美是当时欧洲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体现?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据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2)材料二中的《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心目中的“新青年”形象是怎样的?材料三 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下为他执笔的觉悟社的纲领性文章《“觉悟”的宣言》内容节选。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浪潮中,海潮得很厉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而走。
——据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学潮”促进周恩来等进步青年自觉接受了哪一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新思想?(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青春的认识。
2.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合晚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9年春晚除北京主会场以外,还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分别为井冈山、长春和深圳,可谓意味深长。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主题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具体含义,并在右图中找出***同志首先点燃“星星之火”的位置(写出图中的数字番号即可)。
(主题二)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二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主席亲自为奠基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主题三)改革开放的先锋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经过以上探究,你认为2019年中央电视台选择井冈山、长春和深圳作为春晚分会场的理由是什么?
(主题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具体含义,并在右图中找出***同志首先点燃“星星之火”的位置(写出图中的数字番号即可)。
(主题二)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二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主席亲自为奠基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据梁骁《“共和国长子”生长录: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一汽”诞生》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共和国长子”的有利因素。(主题三)改革开放的先锋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经过以上探究,你认为2019年中央电视台选择井冈山、长春和深圳作为春晚分会场的理由是什么?
3.
历史图片往往能够定格历史的瞬间,弥足珍贵。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图2中的历史人物正在签署的历史文献是什么?该文献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3)图3中的历史场景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1)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图2中的历史人物正在签署的历史文献是什么?该文献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3)图3中的历史场景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4.
20世纪初期,人类是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发人深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材料二 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3 | 2 | 1 | 4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4 | 5 | 2 |
——人教社《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5年12月第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2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材料二 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据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谁?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2.选择题- (共20题)
6.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 B.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
C.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 D.乾隆帝打败了漠西蒙古噶尔丹的进攻 |
7.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下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
D.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
8.
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 |
9.
某班开展“看口号猜历史事件”的竞猜活动。下列竞猜对应正确的是
A.“自强”“求富”——太平天国运动 |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五四运动 |
C.“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一二·九运动 |
10.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武汉会战 |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11.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在16世纪早期的一次航海行动中,麦哲伦下定决心,“要么完成此创举,要么就葬身大海。”此次航行,麦哲伦的船队
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
B.开辟了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 |
C.得到了葡萄牙政府的资助 |
D.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1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这种变化
A.导致国王查理一世被判死刑 | B.化解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 |
C.得益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 D.造成了君主制彻底废除 |
17.
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 | B.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经济发展 |
C.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 D.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
20.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指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经济危机。这一观点
A.与苏俄新经济政策主张一致 | B.受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
C.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D.鼓励各国接受社会主义 |
21.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
23.
“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 | B.计划与市场结合 | C.自由放任 | D.多种所有制并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