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27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半个多世纪里,是怎样用“妥协”和平的方式建立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
(2)材料二中“多元集团”主要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是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对于材料三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势力“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
在一个国家,政府公权力的有效运行,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是其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和我国国情,你认为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的民主制,以今日眼光来看虽还远未成熟,只能视如民主制的胚胎,但饶是如此,也能与古代中国的专制文化形成酷烈对照。民主与专制之别,在于前者以个体为本位,后者以统治者为本位;前者专注个体的权利,后者强化统治者的权力;前者没有明确的统治与被统治之别,统治的合法性源于公民的授权,后者却把统治者与人民置于无可调和的对立面上。反映在智慧态度上,以个体为本位,则会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因而必然会把培养、激发公民的智力放在首位,依民主制的理解,公民的智力发展与***更明确指出:“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于是,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从此中断,董必武的法治思想从此淹没无闻。
——辛向东戴剑华《董必武与***》,《党史天地》2009年第5期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以华盛顿为代表的开国元勋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民主和专制区别的认识?(照抄材料无分!)
(2)材料二材料中的“要人治,不要法治”给我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指新中国)美两国在建国之初各选择和设计了什么样的治理国家的民主模式。

2.单选题(共9题)

4.
在古代罗马,有一部借助长期的外事裁判司法实践而创制的、以“案例”为主的法律,与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的罗马公民法相区别,因而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这部法律适用时间最长的范围应该是(  )
A.亚平宁半岛及附近岛屿B.西罗马帝国全境
C.东罗马帝国全境D.地中海周边甚至不列颠岛地区
5.
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
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是(  )
A.树立最高法院的权威B.力求维护中央集权的联邦体制
C.理顺法律与宪法的关系D.力求维护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
6.
“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1789年革命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  )
A.议会制共和制B.总统制共和制
C.议会制君主立宪制D.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7.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
A.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设立圣库制度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8.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新、旧民主革命分水岭相关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坚持抗战,反对妥协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9.
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号召下,俄国(  )
A.又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
C.爆发了七月流血事件
D.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
10.
2016年1月16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以领先超过300万票的绝对优势获胜。众多大陆网友担心目前海峡两岸良性互动局面会付诸东流,其理由是民进党最可能(  )
A.放弃“区域合作”的模式B.破坏“九二共识”
C.否认“一国两制”的构想D.否定“睦邻友好”的方针
1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C.美苏争霸示意图D.两极格局下蕴藏多极化趋势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特权的双重斗争。”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基本遏制了英美等国在华的特权
B.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基本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