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西区南宁市八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00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有《自由与权力》的英国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著有《民主学说导论》、《现代政治分析》的美国政治学家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并说明其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9月3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

2.单选题(共15题)

3.
公元前449年,罗马行政长官将罗马法律铭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众。这一法律属于
①万民法②成文法③公民法④自然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由此可知,“光荣”的本质是
A.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B.实现了“王在法下”
C.形成“双王共治”的局面
D.终结了君主专制
5.
建国初期,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指出,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新版”。他的主要理由是当时美国/
A.总统掌控最高行政权和军权
B.行政权超过立法权和司法权
C.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
D.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6.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与合众国缔结的条约或将要缔结的条约,概应成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各州自治原则
7.
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标志是
A.1791年宪法的通过
B.《人权宣言》的颁布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8.
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9.
“吾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割台湾、偿二百兆”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领导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首创于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1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兵”指的是
A. 红军
B. 八路军
C. 新四军
D. 解放军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其中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13.
***指出《双十协定》的“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议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国民党一大
B. 八七会议
C. 抗战胜利
D. 重庆谈判
14.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B.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5.
某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该“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6.
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运用这一构想首先成功解决了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朝鲜问题
17.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了直接“三通”。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三通”的实现使祖国统一的障碍消除
B.这将极大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C.表明台湾当局已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