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模拟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09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实施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人),犯死罪,……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悉以宪法行之”中的宪法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三国建立政体的标志性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民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13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所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的含义并分析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
(2)美国在这场“刚刚开始”的“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3)材料二中杨文昌认为“多极合作时代”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8题)

4.
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5.
史学界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具备了“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征。最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举措是
A.确立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B.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C.开创了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
D.确立了议会制度
6.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那些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负责
7.
《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敛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敛”最主要体现在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B.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基础
C.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
8.
《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这段材料表明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0.
“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11.
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另一种看法,甲午战争使中国在20世纪几乎遭到亡国之祸,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步。下列不能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史实是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
B.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12.
如图,观察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B.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C.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D.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13.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4.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D.国民党全面抗战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15.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
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俄国最终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
B.俄国彻底摆脱了剥削阶级的统治
C.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D.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16.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政党制度是(  )
A.中共一党执政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    )
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
C.保持英国对香港的治权D.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18.
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19.
***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为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
A.实行不结盟政策
B.推行“一边倒”方针
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
20.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21.
“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认为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了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
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3.选择题(共1题)

22.

读下图, 造成A、F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