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材料三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共同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材料三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共同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不得照抄原材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通商银行的特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 国内工商业、交 通业及其他 | 钱庄 | 外国洋行 | 外国在华银行 | 合计 |
1897年底 | 70 | 14 | 12 | 4 | 100 |
1898年底 | 51 | 11 | 38 | 0 | 100 |
1899年底 | 85 | 0 | 15 | 0 | 100 |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不得照抄原材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通商银行的特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公开书”为什么销量这么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他的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集体的追随力量”还有哪些?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对西欧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公开书”为什么销量这么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他的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集体的追随力量”还有哪些?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对西欧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8题)
4.
罗马某项法律规定:“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所有,因为无主之物归最先占有者。”该规定在罗马法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
A.是罗马公民同贵族斗争的成果 | B.非罗马人也得到罗马法的保护 |
C.对罗马公民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 D.彰显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
5.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宫殿式的庄园与农人破败的茅屋、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与失业工人绝望的挣扎相互映照。保守党前首相狄斯雷利(1804-1881年)说,“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此后,英国走向了
A.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
B.自由主义政策退潮 |
C.工人运动日益失控 |
D.社会阶层尖锐对立 |
6.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 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B. 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 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 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A. 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B. 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 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 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7.
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
B.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
C.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 |
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 |
8.
有学者指出:“当今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 D.亚洲各国经济实力超过了欧美 |
9.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B.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
C.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
D.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
10.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 B.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
C.地权流转开始合法化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动摇 |
11.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12.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
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14.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
B.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
15.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A.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 B.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 |
C.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16.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17.
“文艺复兴基本上是一个西欧的运动,是把西欧推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里的“第一步”是指文艺复兴
A.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辉煌 |
B.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近代文学著作 |
C.确立了人是社会中心的地位 |
D.涌现出了大量震烁古今的艺术巨匠 |
18.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9.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
20.
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说:“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A.联合无产阶级革命 |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 D.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