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顺治四年(1647年)以前圈地数达圈地总数的89%”,到康熙五年(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加上各省驻防旗人所占土地,总数高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1/20以上。……清初大规模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仰赖租种旗地以为生”。
——摘编自秦维宪、薛小荣《康熙帝遏制圈地浪潮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到了18世纪,圈地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改变了国家由国王控制的局面,确立了议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在议会通过相应的圈地法令后进行圈地,这便是议会的私法圈地。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与圈地有关的法案。
——摘编自王田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法律规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不同。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顺治四年(1647年)以前圈地数达圈地总数的89%”,到康熙五年(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加上各省驻防旗人所占土地,总数高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1/20以上。……清初大规模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仰赖租种旗地以为生”。
——摘编自秦维宪、薛小荣《康熙帝遏制圈地浪潮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到了18世纪,圈地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改变了国家由国王控制的局面,确立了议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在议会通过相应的圈地法令后进行圈地,这便是议会的私法圈地。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与圈地有关的法案。
——摘编自王田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法律规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不同。
2.单选题- (共16题)
2.
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不得在距离先前己有的建筑物100英尺以内的地方修建建筑物,因为这样做会妨碍人们从建筑物上观赏风景。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B.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约束 |
C.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
D.重视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
3.
1776年,出席“大陆会议”的各邦代表在《独立宜言》中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目由独立之邦,解除它和英王的一切政治关系,及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这表明当时北美“各邦”
A. 主张建立联邦国家 B. 属于军事联盟国家
C. 未形成统一国家概念 D. 希望建立统一战线
A. 主张建立联邦国家 B. 属于军事联盟国家
C. 未形成统一国家概念 D. 希望建立统一战线
4.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表明
A.国民政府争取全国民众的支持 |
B.国民党奉行全面抗战路线 |
C.国民党放弃了原来的阶级立场 |
D.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 |
5.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主张暴力推翻沙皇政权 |
B.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
C.强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
D.已认识到俄国的革命道路问题 |
6.
1971年8月,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我们不讨论谁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我们所做的是以联合国这个政治为主的组织对此一现实――中华民国一直以来是联合国忠实会员,另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统治着更多的人口――做政治上的决定。”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坚持分裂中国的企图 |
B.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
C.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
D.掌控着联合国的权力 |
7.
美国前国务卿马歇尔曾明确告知参加欧洲复兴计划的国家:“对于任何投票选举共产党人掌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这说明该计划
A.加强了美国对参与国的控制 |
B.极力防范苏联和东欧参与 |
C.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真正复兴 |
D.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开始遏制 |
10.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11.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
12.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
C.推动城市化进程 |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
13.
光绪二十七年,除洋布大宗之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针钮,肥皂,灯烛,钟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靡所不至”。这表明
A.西方商品尽力扩大在华销售市场 |
B.自然经济解体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
C.一些小手工作坊因洋货冲击而衰落 |
D.中国各个领域都受到外来商品入侵 |
14.
有人在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一个大洞。“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一个大洞。”主要体现在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
B.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
15.
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
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
16.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国有企业留利占利润的比重从3.7%上升到40%以上,扣除了各种税费后的实际留利仍为20%,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全国工业企业出现了
A.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B.经营规模的变化 |
C.管理方式的变化 |
D.经营自主权的变化 |
17.
(题文)孙中山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一是社会主义,二是资本主义。我要让推动世界发展的两种进化的力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为用。据此可知,孙中山
A.在中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 |
B.改革社会的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 |
C.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 |
D.对西方资本主义持反对态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