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下面是历代制作指南车的情况。

材料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下面是历代制作指南车的情况。

——摘编自《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几个细节知识的分析与思考》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2.单选题- (共12题)
2.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
B.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
C.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
D.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
3.
18世纪,由于商业和工业扩张以及城镇化,英国的许多人口从南部迁移到中部,市镇席位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愈加突出。国会改革组织在民间出现,呼吁政府肃清选举中的不正当行为,重新分配选区票数,对获得选举权所需的财产资格作出统一规定。这些情况说明
A.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 |
B.英国社会推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
C.英国社会对工业资产阶级政权的不满 |
D.民众要求推行普选,参与国家管理 |
4.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5.
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巴黎公社的失败 |
B.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
C.辛亥革命的失败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
6.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铺。这表明当时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
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
C.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突出 |
D.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維持 |
7.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
8.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
A.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 |
B.托名“中体”,实推“西用” |
C.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以“西”补“中”,中西交融 |
9.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
B.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
D.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
10.
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文献中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 |
C.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
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
11.
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
B.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 |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
12.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
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
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
13.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 |
B.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 |
C.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