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知行学校2017-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模拟训练题(五)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03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材料二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材料三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四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请完成:
(1)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原则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出什么实质问题?
(3)四则材料是否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请分析其根本原因。
(4)罗马法还包括哪些文献?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年“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卷入“美金公债案”被免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并被迫辞去行政院长之职。1947年另一“四大家族”的代表宋子文因引起“黄金风潮案”,牵涉舞弊被迫辞职。其心腹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被免职。但这些对高官的处理,却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民国腐败依旧愈演愈烈。
蒋介石在一则日记中写到“内外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道德沦亡,是非倒置,一至于此!”。他在总结豫湘桂会战失败时,更痛心疾首的说:“由于我们自身种种腐败缺点的暴露,可以说他们到了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把我们中国放在眼里!”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对此任命,蒋介石称“虽然我晓得这个职位可能使经国遭到忌恨,甚至断送前程,但是我必须派他去。经国是可以担任此一任务的唯一人选。”但也没有能挽回蒋经国“打虎”失败,贪腐纵横的现实。
——摘自王春瑜主编《殷鉴不远:民国时期的反腐败史话》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党员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整党建党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 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4—1949年国民党及其政府腐败的影响,指出国民政府反腐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监督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

2.单选题(共21题)

4.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理性、公平、重证据的精神
D.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5.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6.
《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的不同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议会可以监督政府
C.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D.君主“统而不治”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高B.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D.清教徒运动的兴起
8.
1784年2月22日,持有国会授予海上通行证的船长格林,率领着“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目的地是中国广州。“‘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总理衙门负责相关接待事务
C.新生的美国刚赢得完全独立
D.该船出行得到联邦政府允许
9.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由此可知,“光荣”的本质是
A.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B.实现了“王在法下”
C.形成“双王共治”的局面
D.终结了君主专制
10.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D.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11.
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2.
如图,观察图,对图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进攻长沙是为掩护起义主力向井冈山转移
B.起义部队转向农村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C.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13.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态度不同
C.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15.
曾经有人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制作了一个谜语,要求猜出一位人物的名字,你以为以下谜底中最符合情理的是()
A.苏武(苏联武装力量的打击)
B.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
C.蒋干(蒋介石国民政府军队的抗击)
D.共工(大家合作的功劳)
16.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这里的“开始反攻”的军事行动是
A.解放南京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7.
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18.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19.
下表是某同学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数据: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1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③周恩来、邓小平纠“左”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④“文革”主要在政治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
22.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他性B.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C.“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D.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23.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24.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