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年高一年级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033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探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一:辉煌历程。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某生搜集了一系列关于中共活动的资料,并以“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来概括中共的奋斗过程。
(1)请指出其中“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的标准性事件是什么?
探究二:“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的思想路线。以下是某生以“中共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主题收集的资料:

(2)材料整理需要去伪存真,请按主题要求进行归类(合理、不合理)。
(3)请从合理的资料中任选三个,分别说明合理的理由。
2.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研习]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二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三  中国大清皇帝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1)材料一描述了美国的哪些政治制度?材料二、三反映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各有何特点?
[理论指导和问题讨论]
世界不同地区,在走向民主政治过程中体现出复杂的特点并不断演变。这其中受到这个国家的历史特点、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政治民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3.
   材料如图所示

图中左图是某地空投的情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及其盟友都在向该地运输给养物资;下图摄于1951年夏天,一个朝鲜姑娘背着她年幼的弟弟,他们身后是一辆美军坦克。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中两幅图片的拍摄者都是“西方人”,请提取它们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2)这些历史现象对上述两个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2.单选题(共15题)

4.
公元前580年,罗马平民出身的加图与外商杜巴尔签订了橄榄油销售合同,又与贵族阿格里帕签订了橄榄收购合同。同年,阿格里帕战死,他家人却把橄榄高价卖给了其他商人,致使加图没有原料,更无法给杜巴尔供油。于是,杜巴尔把加图告上了法庭,加图又把阿格里帕的家人告上了法庭。结果是
A.杜巴尔胜诉B.加图一定胜诉C.杜巴尔投诉无门D.加图投诉无门
5.
“《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此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B.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6.
1930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
A.国民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B.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
C.中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D.工农红军需要战略转移
7.
1853年5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社会动荡
B.太平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大战上海
C.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8.
某组学生承担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学习主题,提出研讨具体方案。方案中符合该小组学习主题的是
①考验: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对抗:从两党合作到分裂对峙
③转移:从政府迁徙到北上抗日
④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10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汽动力的有675家,工人人数38万。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此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只有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帝国的近代化提供一点“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化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D.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10.
《蒋介石日记》载:“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综合判断,这则日记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
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 )
A.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B.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D.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12.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3.
观察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
14.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是
A.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B.中美民间交往的推动
C.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改革开放的实施
15.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16.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17.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是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8.
***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