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南鹤壁高中高三上第一次周练文综历史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0190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民族主义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然而民族概念的复杂和不确定性,造成了民族主义概念的混乱。同时,民族主义又同国家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17—18世纪欧洲的产物。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但其内涵有所不同。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热情。
——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
——摘编自《孙中山文集》等
(1)据材料一,比较17—18世纪英国与法美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和法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 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2.单选题(共7题)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4.
郑彪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谁“战胜”谁,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伪问题”。而且,究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谁“演变”了谁,从历史上看……两者是互相演变,既相互对抗、斗争,又相互依存、合作。从经济角度看,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东欧剧变
D.中国的改革
5.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一点点发生变化,把脸转向欧洲,而背却开始对着帝国。这时英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重新界定,标志着在大约500年中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这里的大转变指()
A.16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B.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大国
D.二战后英国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6.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世界主要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该时期是(   )
 
A.苏联“二五计划”完成之时B.两极格局形成之时
C.欧美国家进入“滞胀”时期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时
7.
《新全球史》记载:“美国试图在亚洲各地建立反共产主义的堡全。掇助前敌人日本进行重建,在韩国和台湾培植亲美勢力……中苏之间的伙伴关系成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绝对权威,以此来换得苏联在军事装备和经济上的援助。”这段材料说明
A.美苏两国当时处于敌对状态
B.中苏之间通过妥协实现国家利益互换
C.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在亚洲
D.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
8.
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等势力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9.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普罗米修斯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