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2.单选题- (共15题)
2.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D.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
4.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5.
1937年5月,***《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文中,提出了“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口号。据此分析,符合该报告的主旨是
A.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
C.中共己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国家独立的法宝 |
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
A.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 |
B.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
C.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 |
D.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 |
7.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
B.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D.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
8.
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 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
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 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
9.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
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
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
10.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坊”是居住区,四周有围墙,有两门或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也不准朝着大街开设店铺;“市”是交易区,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下散市。这表明
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长安城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 |
C.长安城以政治功能为主 | D.统治者重视规范市场交易 |
11.
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竟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据此推断,徐光启认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
A.严惩“奸商” | B.厉行海禁 |
C.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 | D.安抚和镇压并有 |
12.
“哥伦布的功绩恰恰在于他打开了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材料认为哥伦布的功绩在于
A.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
B.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
C.客观上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形成 |
D.加速了西班牙向资本主义转型 |
13.
(近代)中国在旧工业(乡村手工业)中失了位置的人,虽然跑到都市中去,但是都市中的新兴工业还在幼稚时期,不能收纳乡村中投往都市的人口,因此造成中国今日乡村与都市的普遍失业现象。材料揭示的实质问题是,近代中国
A.城乡人口的流动 | B.新兴工业规模小 |
C.经济结构的变动 | D.城市化进程停滞 |
1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A.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
B.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
C.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
D.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
15.
下图为“1953-1973年中国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3、1958、1968、197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3年中国GDP超高的增长率是因为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
B.1958年中国GDP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
C.1968年中国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根源是周边国家形势的恶化 |
D.1973年中国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