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002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现代中国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
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出示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14万,他们遍布在战场的每个角落,他们和所有的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牺牲。我恝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出示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欧洲就有十几座,他们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的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否則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也不会得到安宁!
——《顾维钧巴黎和会的演讲》
(3)概括材料三中国争取山东省主权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你还可以列举出哪些依据?
在这次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决定,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关键因素。
材料五: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017年6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在阿斯塔纳上合组织峰会上成为正式成员。这是上合组织2001年成立以来首次扩大。
——百度百科
(5)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6)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共31题)

2.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缘于
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B.农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
C.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外邦人反对罗马贵族的斗争
3.
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项权益的要求
④实现了广泛的资本主义民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
法美两国都是民主共和国,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最大区别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
B.总统是军队总司令
C.总统对议会负责
D.总统任免政府官员
5.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避开蒋介石军队的主力
B.转战到北方解救民族危机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到全国各地传播革命思想
7.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②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
③国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④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8.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
①台儿庄战役
②平型关大捷
③辽沈战役
④淮海战役,
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9.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束了半殖民地历史
10.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11.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民主国家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D.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13.
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4.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一战是导致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一战,就没有十月革命
C.一战推动了十月革命的发生
D.战争是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15.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确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6.
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A.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主张两岸同胞团结共御外敌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7.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8.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出现、《临时约法》颁布、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成立、解放战争胜利
C.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武昌起义爆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始
D.秦朝建立、武昌起义爆发、新中国成立
19.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20.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21.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2.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A.在联合国里孤立苏联
B.进行“和平演变”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3.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二战中消灭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的实现
B.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C.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D.互相抢夺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24.
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对“冷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欧洲全面复兴
B.建立政治军事同盟
C.采取非战争形式的对抗
D.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25.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26.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合并的三个机构是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
③欧洲货币联盟
④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
“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紧张、动荡局面的原因有
①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导致新矛盾和新冲突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物和地区争端
③民族、种族、领土等矛盾相维爆发
④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B.苏联虽然解体,但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C.世界政治力量结构呈现多极化
D.不结盟运动发展,亚非拉国家力量壮大
29.
下列关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单极格局
B.多极并立
C.一超多强
D.一体化格局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建立了政治同盟组织
31.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D.1964年越南战争
32.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3.选择题(共3题)

33.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34.

已知点(﹣2,3)在函数 y=kx的图象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5.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