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撼动与挑战
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报酬。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3)联合与曲折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说:“建设一个比20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乃是需要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做出坚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
(1)(1)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结合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3)据(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中国为建设一个比20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所作出的努力。
(1)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撼动与挑战
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报酬。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3)联合与曲折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说:“建设一个比20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乃是需要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做出坚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
(1)(1)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结合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3)据(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中国为建设一个比20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所作出的努力。
2.单选题- (共23题)
3.
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罗马法代表罗马共和国所有人的利益
②《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贵族的胜利
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④罗马法是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罗马法代表罗马共和国所有人的利益
②《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贵族的胜利
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④罗马法是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4.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5.
“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民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为了实践这一思想,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实行
A.分权制衡的原则 |
B.松散的联邦政治 |
C.君主立宪的原则 |
D.总统的高度集权 |
6.
美国1787年宪法有重要意义,它表现在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它确保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它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④它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有利于革命的完成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它确保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它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④它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有利于革命的完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8.
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
B.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封建社会 |
C.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遭到破坏但未完全丧失,半封建指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但未完全解体 |
D.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资本主义社会 |
10.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最大的影响是。
A.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1.
1937年9月,***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宣布了两党合作的成立……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共产党的这个宣言”是指。
A.《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
B.《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
C.《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D.《自卫抗战声明书》 |
12.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图显示了八路军将领左权被列入“国军”抗战殉国将领名单。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编制反映了


A.民族危难关头国共团结御侮 |
B.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合法地位 |
C.国民党乘机取消共产党部队番号 |
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13.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的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
14.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A.推翻沙皇政府 |
B.增强革命力量 |
C.推翻临时政府 |
D.反对外来干涉 |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指
A.贫穷与落后 |
B.专制与愚昧 |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
16.
新华社电:“2014年2月11日下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紫金饭店与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离以来,两岸官方(首次)正式交流的开端,必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迎来新篇章。”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
②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①“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
②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7.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18.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19.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
21.
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旧金山会议 | D.26届联大 |
22.
(题文)20世纪末部分学者用“1+X”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格局,他们认为1是比较稳定的,X可能出现变化,X可能会在2-6之间变动。这一格局的最终发展方向用公式表示应该是。
A.1+X→0+0 |
B.1+X→1+1 |
C.1+X→1+0 |
D.1+X→0+X |
23.
2011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美国资深战略家、88岁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建议中国:展开“***计划”,援助深陷主权值务危机的欧洲,发挥当年“马歇尔计划”之效用,并借此令中国成为全球领袖国家。基辛格在此强调的“马歇尔计划”之效用指的是
A.抵制社会主义势力的渗透 |
B.建立世界霸主地位 |
C.实现欧洲经济的复苏 |
D.在政治上控制欧洲 |
24.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
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
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