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974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3/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的英国是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单选题(共6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不断发展完善
D. 反对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4.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5.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6.
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可见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7.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上征途”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右倾错误
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8.
陈毅同志有诗云:“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3.选择题(共1题)

9.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