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在道光以前以面向北方的内销为主,外销的比例很小,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徽州与广州途程在3000里以上,途中费时在两个月以上,旷日持久的长途贩运对茶叶这种讲究季节性的商品来说很不利。但徽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材料二 道光中叶以后,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咸丰兵燹”后,“徽茶内销不及十之一二”,十之八九均为外销。与此同时,上海作为茶叶贸易的口岸日益重要。1844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仅为广州的六十分之一,而到了1855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达到了8千万磅,同期广州为1.67千万磅。由徽州赴上海多走水路,雇小火轮20日即可走完全程,再加上上海为“南北适中之地”,众多做茶叶生意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上海便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基地。徽商也凭借在上海的茶叶贸易勉力维持了一点点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中叶以前徽商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按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指出中国茶叶贸易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及实质。
材料一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在道光以前以面向北方的内销为主,外销的比例很小,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徽州与广州途程在3000里以上,途中费时在两个月以上,旷日持久的长途贩运对茶叶这种讲究季节性的商品来说很不利。但徽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材料二 道光中叶以后,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咸丰兵燹”后,“徽茶内销不及十之一二”,十之八九均为外销。与此同时,上海作为茶叶贸易的口岸日益重要。1844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仅为广州的六十分之一,而到了1855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达到了8千万磅,同期广州为1.67千万磅。由徽州赴上海多走水路,雇小火轮20日即可走完全程,再加上上海为“南北适中之地”,众多做茶叶生意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上海便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基地。徽商也凭借在上海的茶叶贸易勉力维持了一点点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中叶以前徽商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按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指出中国茶叶贸易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及实质。
2.单选题- (共19题)
2.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
C.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
3.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
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
4.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5.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6.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8.
“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
9.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10.
“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
11.
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 B.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
C.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 D.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
12.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
D.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 |
13.
(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
14.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15.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 经地中海 |
胡椒 | 100——200万磅 | 300——400万磅 |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 35——65万磅 | 70——100万磅 |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
16.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
B.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
C.新型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
D.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
17.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18.
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
A.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 |
B.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 |
C.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
D.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
19.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
A.“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
B.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
C.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