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庄子•天下》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苏秦,战国时期人)不礼于其嫂……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摘自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的八股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来自平民家庭者高达60%,这样一种长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材料三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于是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以排斥旧道德、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民族、建设新国家为目的。
——摘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2)依据三则材料,概述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士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作用。
材料一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苏秦,战国时期人)不礼于其嫂……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摘自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的八股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来自平民家庭者高达60%,这样一种长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材料三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于是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以排斥旧道德、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民族、建设新国家为目的。
——摘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2)依据三则材料,概述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士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作用。
2.单选题- (共21题)
3.
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社会契约 |
B.民权平等 |
C.理性主义 |
D.自然法权 |
4.
《天工开物》记载:“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经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这段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
A.分工细,花钱多 |
B.采用机器生产 |
C.出现雇佣关系 |
D.生产水平高 |
5.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
B.亚里斯多德 |
C.普罗泰戈拉 |
D.柏拉图 |
6.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A.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
7.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主要指
A.脱离实际的宣传 |
B.混淆是非,迷惑民众 |
C.突出个人作用,形成个人崇拜 |
D.没有是非,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 |
8.
在介绍古希腊某位哲学家的时候,永春同学创作了一首小诗,诗中说:“他如清澈的湖水,他是明净的化身,他视知识为美德,他引导人们关照心灵,他是先知,更是无畏的殉道者……”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塔戈拉 |
B.苏格拉底 |
C.但丁 |
D.康德 |
9.
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
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 |
D.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 |
10.
在意大利盛行古板的宗教文学,彼得拉克却在《歌集》中写道:“我若敢向肖像诉说情怀,只见她眉宇间若有所闻,但她岂能回答,只恨肖像无声。”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彼特拉克
A.具有人文主义之倾向 |
B.在研究浪漫主义艺术 |
C.关注“人”的感情世界 |
D.对宗教文学提出挑战 |
12.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13.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对恩格斯这段关于18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理解是
A.启蒙运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
B.资本主义制度充满矛盾走向腐朽 |
C.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
D.合乎理性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
14.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
B.孟子 |
C.李斯 |
D.苏格拉底 |
15.
“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
A.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
B.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
C.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
D.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
17.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
18.
“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A.《唐璜》 |
B.《战争与和平》 |
C.《约翰.克里斯多夫》 |
D.《等待戈多》 |
19.
***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
21.
“其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位被称为“人民主权捍卫者”的思想家是
A.洛克 |
B.伏尔泰 |
C.孟德斯鸠 |
D.卢梭 |
22.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不但把圣母变成了人间妇女,把天使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
B.画家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
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
D.迎合市民价值观的需要 |
23.
明代江南文人热衷于著书,其内容往往都迎合图书市场的需要。此时的热销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科场考试服务的,二是供市民休闲消遣的,三是反映社会各领域生活热点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
A.城市经济居于全国之首 |
B.宽松舆论环境下文人思想活跃 |
C.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
D.出版印刷行业利润丰厚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