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在抗日爱国思想支配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民众自发的抗日领导组织。深刻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的东北民众与东北官兵,纷纷组织起“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大刀会”等(统称为抗日义勇军),高举起抗日义旗,奋起自卫。其燎原之火使得工人、农民、商人、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富商乃至地主胡匪都参加到自发的抗日斗争中。据不完全统计,至1932年初,聚集的抵抗人数约50余万人,如果包含各阶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斗争的则达百余万人。
——摘编自《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衰看其斗争特点》
材料二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工农群众的声援下,不到两年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的人民革命军。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搞编自《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中国人民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意义。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在抗日爱国思想支配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民众自发的抗日领导组织。深刻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的东北民众与东北官兵,纷纷组织起“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大刀会”等(统称为抗日义勇军),高举起抗日义旗,奋起自卫。其燎原之火使得工人、农民、商人、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富商乃至地主胡匪都参加到自发的抗日斗争中。据不完全统计,至1932年初,聚集的抵抗人数约50余万人,如果包含各阶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斗争的则达百余万人。
——摘编自《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衰看其斗争特点》
材料二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工农群众的声援下,不到两年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的人民革命军。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搞编自《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中国人民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0题)
2.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
B.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3.
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说:“(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 B.一直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挠和干涉 |
C.人民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 D.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
4.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 B.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分权 |
C.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 D.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政体 |
5.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D.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6.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
B.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的特权 |
C.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D.文章的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
7.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 B.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 D.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
8.
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这表明
A.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 D.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
9.
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
A.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 | B.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 |
C.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 | D.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 |
10.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 | B.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 |
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11.
国民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这一指示
A.揭示了三大政策的重要意义 |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 |
C.促进了国民革命的胜利发展 | D.影响中共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认识 |
12.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 B.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
C.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
13.
梁启超谈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C.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D.混淆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14.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
C.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 D.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
15.
《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中载:刘少奇在一次批判大会后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是
A.《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B.《宪法》是由人民制定的 |
C.《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
16.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
17.
“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 B.“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 |
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 D.两极格局瓦解使美苏两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
18.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A.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
B.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
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
D.是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尝试 |
19.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全面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
A.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
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企业 |
C.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
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更致力于发展经济 |
20.
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
A.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C.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D.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
21.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民主革命的目标 | B.符合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C.表达了国共合作的意愿 | 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观念 |
3.填空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