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94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抑商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工商政策,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基础是乡村衣民以及他们的农止生产。商业对乡村农民形成有力冲去:一方面有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着农民;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土地,兼并着农人;更重要的是商业活动丰厚的利润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这样就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摘自王俊《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村己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摘自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可否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从1929—1933年的"大萧条”阴影里走出来,从绝望中看到些许希望。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的稳定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搞自林子勤《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姑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单选题(共16题)

2.
罗马法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代罗马
A.注重维护公民公共利益
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已萌生抑制工商的思想
3.
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这部宪法保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卷着剥削的自由”;后来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又有学者提出对美国宪法不能简单地进行否定和肯定。据此可知,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A.随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缺少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观察
D.前期学者研究观点比较可信
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这种现点
A.是对战争结果的准确预见
B.主要依据洋务运动的效果
C.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支持
D.坚定了清廷对日作战决心
5.
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6.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武力讨伐蒋介石;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A.仍然坚持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开始认识到了创建军队的重要性
C.能从时局变化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进路
7.
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8.
2018年是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A.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9.
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因为正是由于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这说明苏联解体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两极世界最终解体
B.美国失去战略对手
C.世界形成多极格局
D.资本主义内部对抗
10.
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对私自杀牛者,汉代规定“犯禁杀之者诛”;唐代规定“徒一年、明清规定“徒一百”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图腾崇拜源远流长
B.农业经济地位突出
C.宗法社会刑罚严酷
D.政府统治逐渐严明
11.
明中前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专制统治的弱化
B.封建经济的长足发展
C.伦理纲常的崩溃无序
D.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
12.
在东方,郑和航海的船上,有罗盘,信奉"天圆地方”;在西方,当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先后驶向万顷波涛的时候,为他们导航的,不仅有指南针,还有“地圆说”。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航海
A.硬件条件相同
B.科学前提不同
C.思维观念不同
D.航行方向各异
13.
英国曾是历史上拥有最大殖国民地的国家,但在1852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却说:
A.英国实力下降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
B.海外市场的拓展对英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C.广建殖民地是国家政策的重大失误表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英国改变扩张方式
14.
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表格信息折射出
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
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15.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些措施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
C.建立了城镇商品经济体系
D.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
1980年,中共中央“75文件”指出,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危险。这一论断
A.标志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表明包产到户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C.反映出经济改革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
17.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
A.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