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省吉林市第九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891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请回答: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差别?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B.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C.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D.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讲述了一个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元钱,结果到期不能偿还,夏洛克便向法庭请求依约从安东尼奥胸部割一磅肉抵债,请求得到法官准许,但法官同时强调,所割之肉的重量不能有丝毫误差,且不能流一滴血,这是契约没有规定的。这一故事与罗马法哪一原则最接近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严格遵守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有人说:“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两位同学对此话有如下理解。甲:国王在法律上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内阁大臣的权力。乙:国王只能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下列对两位同学的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A.二人理解均正确
B.甲理解正确,乙理解有误
C.甲理解有误,乙理解正确
D.二人理解均有误
6.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说明
①由封建专制到共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③法国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④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乔·韦尔斯著《世界史纲》中写道:“有一天人们将会把美国宪法的设计和机构看成是与新石器时代人的工具与设计相等的政治设置。”他认为美国
A.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与设计先进
B.宪法的设计和机构最完善
C.对政治民主与科技发展同等重视
D.是政治民主的典范,民权的楷模
8.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列强办厂的特权
C.开放的口岸
D.赔款的数额
9.
纪念碑或碑刻承载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1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制
D.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为借口
11.
《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与西方国家签订一系列条约
C.主动撤销对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12.
红色旅游是在2004年底时正式提出的。以下中共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 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①这支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 ②瑞金③遵义
13.
19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苏同盟关系的加强
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
新中国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一边倒”,随后并于苏联结盟。而新时期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础上提出了“不结盟”,这反映了新时期
A.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15.
2004年执政的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盖尔诺特·埃尔勒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介于冷战格局消失的后期和多极化形成的初期,在超级大国美国之外,正在出现一些‘次中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所谓“次中心”就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B.美国对“次中心”的出现持欢迎态度
C.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不会再有“中心”存在
D.“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力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选择题(共1题)

17.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    ) ①取消包税制②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③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④确立了土地私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