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竞培中心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887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并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内涵。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反应及原因。

2.单选题(共22题)

2.
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当时雅典正值伯利克里时代。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B.希腊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
D.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3.
普鲁士的俾斯麦在19世纪晚期曾说过:“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这句话中的“当前重大问题”是指
A.完成工业革命
B.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C.实现德意志统一
D.建立民主法治社会
4.
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制度的重大进步。英美俄德的议会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得到较大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C. 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D.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5.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诗所描绘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主要的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推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7.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B.淮海、平津、辽沈战役
C.平津、淮海、辽沈战役
D.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9.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C.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10.
***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11.
下列是对共产党民主革命奋斗历程进行概括性的一组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日出东方
C.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进京赶考
D.日出东方---灯塔指引—力挽狂澜—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12.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一大”对“党的要求……不切实际”,到“二大”时才“循序渐进,有张有驰……”“循序渐进”是指
A.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B.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
C.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3.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西柏坡会议决定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是
A.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4.
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5.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16.
1949年4月,从“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语中,从报刊传来的国内形势中,国民党代表看到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思想感情逐渐变化。这反映出
A.国民党日益转向国内和平
B.国民党受解放区影响而求和
C.解放战争检验了人心向背
D.国民党代表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17.
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这种超出寻常的战争承受能力的客观条件是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18.
“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沙皇专制政府
C.苏维埃政府
D.保守党政权
19.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基础
B.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C.说明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0.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评论道在***执掌权力的27年里,中美和解比任何其他外交政策的创设,更反映了其为中国在世界各主要强国中建立应有地位的决心。”这一评论意在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A.提高了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地位
B.改变了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C.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21.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3.
解放战争时期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3.选择题(共1题)

24.干细胞是生物体生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未分化细胞,一旦需要,它可以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