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利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884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①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2.单选题(共23题)

2.
《十二铜表法》规定了民事和刑事的审理程序及处理案件的原则,这些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主要是因为
A.审理程序和原则均由平民起草
B.审理程序和原则均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
C.成文法的问世改变了司法本质
D.成文法问世抑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行为
3.
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使法德两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国政体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B.国会由两院组成
C.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4.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 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5.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一认识
A.违逆历史事实
B.符合唯物史观
C.夸大历史影响
D.强调民族抗争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的成立
D.国民党一大召开
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任务
C.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8.
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
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10.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A.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11.
有人说: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人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这里的“先进性”主要是指他
A.创建了太平天国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领导太平天国后期的反清斗争
12.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 “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国民大革命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
13.
1949年4月***写了一首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挺进中原B.战略决战C.北平和谈D.解放南京
14.
新中国建国五周年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15.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16.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是
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唐都洛阳
D.宋都东京
17.
《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问,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结合材料,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自耕农已经出现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C.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
D.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
18.
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
19.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
C.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
20.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 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 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 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 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21.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22.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23.
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24.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 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3.选择题(共1题)

25.下列选项中生物技术成果与其应用的基本技术不相一致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