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新起点联考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8411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6/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印度是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的印度政府确立了对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对外追求大国地位的整体战略。印度的工业化模式是力图把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全面性与西方式计划的灵活性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特征。尼赫鲁时代的印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947年印度倡导召开了亚洲关系会议,1954年与中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与印度尼西亚共同召开了亚非会议,1961年与埃及和南斯拉夫倡导不结盟运动……印度以“不结盟领袖”和“第三势力代言人”的身份周旋于国际舞台,不结盟政策日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被弱小国家所效仿。

——摘编自(德)赫库尔克《印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独立初期外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提出的不结盟政策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昌盛。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等,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必然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端倪。

——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19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管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年一1815年开垦荒地运动业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会扩展,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78年底开始,对农业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在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同时,给予农民极大地政策偏向。首先,1979至1982年4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其次,1979年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再次,政府还大力减免税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并对粮食、棉花、食糖等实行奖售,规定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一些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摘编自肖冬连:《探路之役——1978至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放权让利”的意义。
3.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中期的解忧公主出塞,是西汉与西域民族友好交往见证。汉武帝时期,“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为解决匈奴问题,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采取联合西域,“断匈奴右臂”的策略,为此,元初四年(前101年)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今新疆地区)。解忧公主在西域生活的五十年里,不仅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计划,还派遣自己的子女到长安,学习汉族文化。派长女弟史到长安“学鼓琴”,留学三年,使节往还,络绎不绝。解忧公主曾派内侍冯廖持汉节巡视天山南部各国,所到之处,遍行赏赐。解忧公主的子女也为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黎虎《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贡献,并概括其精神品质。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融合,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九州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华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有了大致轮廓;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内诸夏外夷狄”的观念形成。
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
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胡汉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如唐太宗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将“中华”与“夷狄”对举,其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或汉族。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
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强烈同化的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以联姻的方式巩固满蒙联盟、对西藏实现有效统治,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并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并有所创新,如元制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雍正帝提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以期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缓和民族矛盾。
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从反面刺激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表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单选题(共22题)

6.
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据此推断当时
A.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B.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
C.法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D.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7.
《资政新篇》虽然未能给天国后期的政治带来重大变化,但它却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色彩,下列措施能够反映其时代色彩的是
A.发展近代工业,允许民间开矿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C.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师夷长技以制夷
8.
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
1937年7月1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九国公约》签字国递交备忘录,提请各国注意日军袭击卢沟桥中国驻军、进兵华北违背《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随后,中国又请求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蒋介石也声明“制止日本之侵略行为,乃为九国公约与非战公约签字国及国联各会员国之责任”。据此可知,中国政府
A.借助国际力量迫使日本撤军
B.登上国际舞台寻求制裁日本
C.利用国际公约获得各国同情
D.要求国际组织维护东亚秩序
10.
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
A.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
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
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12.
画像砖盛行于西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
A.地主田庄生产状态
B.商业经济恢复发展
C.手工生产分工协作
D.抑商政策逐渐废弛
13.
据记载,唐政府建立了与商品交易相对应的管理程序,即贩运管理、入市管理和交易管理。尤其规定商品入市前要进行“分行列物”,即对不同商品要按市场规则进行成列,这一做法说明唐代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管理体制灵活高效
C.注重对商业运作的管理
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4.
某学者认为1830年以前的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是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
A.未能全面创造新技术
B.存在充足的准备时期
C.并非在短时间内完成
D.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
15.
如果以1470年的英国消费品均价为基准,那么1521年则增长为1.67倍,1555年为2.70倍,1557年更是暴涨到4.09倍。到17世纪,则很少有时间处在1470年物价的五倍以下。英国这一时期物价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农业人口减少
B.美洲金银流入
C.圈地运动盛行
D.海外扩张持续
16.
据记载,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大量洋纱、洋布占据传统的土布、土纱市场,“洋布盛行以来,价廉售易……市民多购用之”,甚至出现“民间纺织渐至失业”的现象,这说明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战争破坏
B.土布具有广阔市场
C.经济结构逐渐变动
D.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7.
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8.
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据记载,1907年到1909年间,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学生由8693人增至16649人,尤其实用人才逐渐增多。直至1909年,全国共有2651名工商业毕业生,其中多数对口供职。这一现象说明清末
A.科举制度遭到巨大冲击
B.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
C.实业教育思潮开始兴起
D.儒家经典退出教育体系
20.
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21.
古代儒者往往“言必称尧舜”,如《尚书尧典》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歌颂尧为政德行高明;《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尧为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这表明了儒者
A.违背现实政治需要
B.批判法家社会变革
C.主张恢复礼乐文明
D.推崇圣王为政之道
22.
作家内米洛夫斯基未完成的创作《法兰西组曲》在其逝世六十二年后得以出版。有书评称内米洛夫斯基“以契诃夫的原则写‘托尔斯泰史诗’”。据此推断《法兰西组曲》应当属于
A.现代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民族主义文学
23.
学者布克哈特曾对某段历史进行评价:“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这表明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尺度”
B.希腊罗马文化的真理颠扑不破
C.文艺复兴带有“托古改制”色彩
D.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理念
24.
苏格拉底认为人不可能认识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思想
A.蕴含人文主义色彩
B.宣扬理性主义精神
C.关注人性本身研究
D.深受宗教思想束缚
25.
有一种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晋代开始流行,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公正清晰,又飞洒活泼,该字体是
A.张旭《自言帖》
B.李斯《会稽刻石》
C.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D.王羲之《兰亭序》
26.
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代表传统价值的“三从四德”已摇摇欲坠,难以支撑人们的生活。作者意在说明
A.传统伦理受到冲击
B.男女地位趋向平等
C.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27.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打破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威慑
C.体现“科教兴国”重大成就
D.表明中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