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黑龙江海林林业局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829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4/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纵观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可以窥探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7世纪至19世纪)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土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12年2月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
—一凤凰网《被误读了百年的袁世凯“窃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判断图2、图3首先出现的朝代,并指出由图1到图3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体制”及其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民国政府采用了近代西方何种政体方案?并指出在《临时约法》中为预防袁世凯权力膨胀而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学习卡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1)请把卡片一中A.B 两处补充完整。
(2)根据卡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崛起的新兴力量有哪些?
(3)根据卡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的认识。

2.单选题(共16题)

3.
《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4.
下图为19世纪末西方某国家政体运作示意图,该国家最可能是(  )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5.
麦迪逊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B.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C.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6.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 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图片内容见证了(  )
A.近代中国主权的完全沦丧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8.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口口口口口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口口口口口,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口口口口口”应为
A.五口通商权
B.内地传教权
C.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9.
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10.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南昌起义D.“八七会议”
12.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B.新中国成立
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
13.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济南邮政推出了纪念邮戳(下图),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4.
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 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5.
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 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 淮海战役结束
D.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6.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7.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的________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
C.睦邻友好D.和平共处
18.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制内阁D.1832年议会改革

3.选择题(共1题)

19.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