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78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总计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全国共计
1405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四川
257.8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河南
189.8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江苏
3.9
1.8
2
 
 
 
0.1
 
 
 
广东
92.5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陕西
88.8
3.72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黑龙江
 
 
 
 
 
 
 
 
 
 
山东
17.6
1.3
16.19
 
 
 
0.1
 
 
 
湖南
157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

3.单选题(共26题)

3.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经济发展落后
B.城邦意识至上
C.贫富差别不大
D.人文思想盛行
4.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材料表明
A.执政官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执政官
B.法律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D.执政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5.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宪法》、德国通过《徳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普选制
B.渐进性
C.法制化
D.普世性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这说明
A.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
B.注重维护国家司法独立
C.司法腐败得到有效遏制
D.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7.
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这种情况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8.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表明
A.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留下浓厚封建专制残余D.君主制度仍有强大影响
9.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修改了党的奋斗目标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0.
“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11.
下表是1927—1930年7月工人、农民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
50.8
18.7
1928年6月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7月
5.5
 
A.中共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B.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12.
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13.
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

(布上的英文是china)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15.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完成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共产党领导阶层发生分化
C.阶级矛盾逐渐缓解
D.国民党反共政策不断调整
17.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1943年的综合战报中详细公布: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中共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日军战报基本符合当时中国抗战局势
C.中共军事力量已经超过蒋军
D.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已经放弃抵抗行动
18.
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A.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
B.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
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20.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B.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C.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21.
“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材料认为巴黎公社:
A.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基础
B.建立了工农联盟的新政治制度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次伟大尝试
22.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23.
1954年宪法起草工作刚刚启动,***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
(1)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2)1918年苏俄宪法;
(3)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4)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
(5)法国1946年宪法。以上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
A.对旧中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B.以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要原则
C.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制宪经验
D.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历史的眼光
24.
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25.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26.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27.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28.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4.选择题(共1题)

29.甲、乙两图分别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光学显微图象,在甲图象转换成乙图象的过程中,载玻片移动方向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