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787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19世紀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网……
 
根据材料,选取每一个阶段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2题)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
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5.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当时英国
A.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
B.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C.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
D.向程序性民主迈进
6.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7.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8.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9.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0.
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A.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 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C.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12.
(题文)1991年3月,台湾当局通过《国统纲领》,表示同意要“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这说明当时
A.两岸“三通”最早提出
B.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C.“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13.
1950年起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几乎中止。1972年至1976年间,大约有1.2万名美国人访问了中国,其中95%由非政府组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联系安排;中国也有700多位科学界、教育界人士访问了美国。可见
A.中美建交打破两国隔绝状态
B.两国关系改善推动文化交流
C.民间组织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中坚力量
D.教育文化界人士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14.
据统计,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约有164场,其中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战争占94%,如中东阿以战争、南亚印巴争端、东南亚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
A.都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导致的
B.超越了冷战政策设定的方向
C.都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
D.多带上了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15.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16.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17.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民族工业失去了存在价值
B.反动派是真正维护民族基础的力量
C.挖掉“民族基础”、开拓“世界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
D.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暴露了它的自私与短见
18.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年),通过“摩根体制”把美国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自己麾下,一批科学家为之所用,并曾以一己之力拯救1907年金融危机。华尔街有个说法:“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大企业时代到来导致金融危机
B.垄断资本操控了政治生活
C.摩根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D.垄断组织顺应了时代需求
19.
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9
8.0
 
A.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20.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1.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22.
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
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
B.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
C.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
D.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
23.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24.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高频词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25.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