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的矛盾。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的矛盾。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需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英国相比,民国时期公园向民众宣扬了怎样的观念。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
材料一 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需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
材料二 民国时期,公园已成为城镇比较普及的娱乐场所。民国政府通过公园向民众灌输现代观念,使公园兼具了社会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民国公园一般都有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荷池、花坞等,有的还辅以假山,保持了传统园林的格局。国民政府将南京原来的玄武湖公园改为“五洲公园”,湖上五个小洲分别被改名为亚、欧、美、澳、非五大洲。1925年建成的北京京兆公园建有世界园,中有中国地图,题有“要有国家思想,须具世界眼光”;横批为“莫忘国耻”的对联;公园内还建有共和亭,书有“共和国之主权在民,共和国之元气在道德——摘编自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城市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英国相比,民国时期公园向民众宣扬了怎样的观念。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50年代,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赔款及军费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清廷办捐输(卖官)、运饷盐、拨丁漕、征地丁、提关税、收杂捐、铸大钱、发票银等手段并用,仍无法弥补庞大的军需开支。要求增开新税源的呼声日高。咸丰三年,清廷在北京试行向商铺征税,导致商人不满,试行不到五天即告失败。随后,清军将领在江苏扬州开设厘金局,向米行“劝谕”助饷。咸丰帝批准地方督抚自行“就地筹饷”,在苏、湘、川等省试办,各地纷纷效仿,至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厘金又变为正式税收、新商税,成为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之一。但地方各自为政,厘金征课标准不一,到处设卡抽厘,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种种弊害,至1931年才被裁撤。
——摘编自田志明《略论厘金制度的创行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厘金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厘金制度的影响。
材料19世纪50年代,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赔款及军费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清廷办捐输(卖官)、运饷盐、拨丁漕、征地丁、提关税、收杂捐、铸大钱、发票银等手段并用,仍无法弥补庞大的军需开支。要求增开新税源的呼声日高。咸丰三年,清廷在北京试行向商铺征税,导致商人不满,试行不到五天即告失败。随后,清军将领在江苏扬州开设厘金局,向米行“劝谕”助饷。咸丰帝批准地方督抚自行“就地筹饷”,在苏、湘、川等省试办,各地纷纷效仿,至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厘金又变为正式税收、新商税,成为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之一。但地方各自为政,厘金征课标准不一,到处设卡抽厘,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种种弊害,至1931年才被裁撤。
——摘编自田志明《略论厘金制度的创行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厘金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厘金制度的影响。
3.单选题- (共20题)
4.
伯利克里改革期间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
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
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
5.
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
A.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
B.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 |
C.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 |
D.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
6.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国王不经选举产生,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 |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
C.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有立法权 |
D.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议会产生对皇帝负责 |
7.
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
8.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
B.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C.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9.
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形势之下,不当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蒋介石承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性 |
B.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C.蒋介石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 |
D.国民党仍然没有抵抗侵略的意图 |
10.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1.
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宣言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新中国与该宣言密切相关的外交活动是
A.参加万隆会议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出席日内瓦会议 |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2.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
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13.
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B.强权政治成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14.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
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15.
明朝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交给普通商人做,政府省去路程上的消耗。粮草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人发放“盐引”,让商人们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这样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商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这反映出
A.明朝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到挑战 |
B.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
C.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明朝北方边防空虚 |
16.
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17.
据《周礼·考工记》载:“攻术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 |
B.产品丰富 |
C.规模化生产 |
D.分工细密 |
18.
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
19.
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
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20.
洋务企业往往与一个或几个地方督抚大员紧紧相连,如曾国藩、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左宗棠与马尾船政局,更有甚者,张之洞创办的钢铁厂因其职务调动而随之迁移兴办。这说明
A.洋务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
B.新式工业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 |
C.洋务派对西方富强之道认识不足 |
D.早期近代事业得不到政府支持 |
21.
1854年以后成立的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中央政府而不归各省掌握。1894年的关税比1864年增长了近2倍,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由1/7左右上升到1/4左右。此举反映了
A.清政府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逐步丧失 |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加深 |
C.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冲击日益加深 |
D.中国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
22.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