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到袁世凯拥护共和的承诺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临时约法》“命途多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宪法所确立的政体有何不同,并概括它们颁布的政治背景。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到袁世凯拥护共和的承诺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临时约法》“命途多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宪法所确立的政体有何不同,并概括它们颁布的政治背景。
2.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一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一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美国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提到:“(古希腊)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
A.“城邦至上”的理念 |
B.热血好战 |
C.对民主政治狂热追求 |
D.为居民服务的热情 |
5.
1974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竞选团队在政敌办公大厦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遭到国会的弹劾而被迫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材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项重要的原则
A.联邦制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 |
C.人民民主原则 |
D.社会动荡不安 |
6.
马克思曾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以上材料表明德意志帝国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以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 |
B.国家元首是虚君 |
C.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
D.宰相对皇帝负责 |
7.
近代法国频繁地更换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反映了
A.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B.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C.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
11.
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A.俄国军队 |
B.美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日本军队 |
12.
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13.
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该事变发生的背景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 |
B.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采取反蒋抗日的政策 |
C.它的发生加剧了抗日战争的发生 |
D.该事变的发动者只有张学良 |
15.
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先生到了重庆。***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
C.抗日战争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
17.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
18.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时期建交情况图,其中出现1979年增长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 |
B.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中国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
D.中美关系缓和 |
19.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
20.
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23.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