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
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
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 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
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
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
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 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不同影 响。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
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
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 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
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
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
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 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不同影 响。
2.
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这一时期,带“新”的词汇频繁出现。以下三“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材料一 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材料三 中国之“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作用。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国家建设要关注农民利益”的观点,结合俄国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该观点。
(3)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依据材料三所提示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一 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材料三 中国之“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作用。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国家建设要关注农民利益”的观点,结合俄国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该观点。
(3)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依据材料三所提示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2.单选题- (共8题)
5.
1631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赞叹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所指的城市是( )
A.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 | B.被喻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 |
C.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 D.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的美国 |
6.
(题文)《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
A.装备门槛提高 | B.诞生许多科学家 |
C.科技投入不足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
7.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C.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9.
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该材料可佐证
时间 | 名称 | 线路 |
1903年夏 | 滇蜀铁路总公司 | 昆明―泸州 |
1903年夏 | 安徽铁路总公司 | 芜湖―南京 |
1903年 | 山西同蒲铁路公司 | 大同―太原―蒲州 |
1906年 | 四川川汉铁路有限公司 | 宜昌―重庆―成都 |
1907年 | 黑龙江齐昂铁路总公司 | 齐齐哈尔―昂昂溪 |
1907年 | 河南洛潼铁路公司 | 洛阳―潼关 |
A.中国铁路运营以商办为主 |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C.民主化进程推动交通发展 | 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