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经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经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4.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
B.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
D.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 B.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
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
6.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
B.孤立了工人阶级 |
C.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
D.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
7.
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旨在
A.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
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C.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
D.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 |
8.
1940年,日本最高档的餐厅也只能供应进口的廉价大米,这种大米太难吃以至于被人们讥笑为老鼠屎。到1941年,即使在东京都需要用配给券才能得到这种大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二战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
B.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
C.日本深陷对华侵略泥潭 |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 |
9.
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10.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
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
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
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
11.
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
12.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13.
据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统计,1753年清政府国库收入的74%来自田赋,而1908年田赋只占35%。同时期国内贸易的税收和关税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税收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晚清
A.自然经济趋向解体 |
B.民族工业成就巨大 |
C.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
D.逐步恢复关税主权 |
14.
某学者描述了19世纪前期的一种状况:“在雇主的剥削下,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只知道挣钱糊口,他们集中居住在全然没有准备好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城市里。”上述状况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B.西方强化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 |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 |
D.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广泛兴起 |
15.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城市规模的扩大 |
D.长途运输的便利 |
16.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
17.
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年份 | 国民收入指数 | 消费水平指数 | ||
全国居民 | 城市居民 | 农村居民 | ||
1952 | 100 | 100 | 100 | 100 |
1957 | 153 | 122.9 | 126.3 | 117.0 |
1978 | 453 | 177.0 | 212.0 | 157.6 |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
18.
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
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
C.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
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