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7565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论述题(共1题)

2.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3.单选题(共22题)

3.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完备法典
C.司法陪审制
D.陶片放逐法
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5.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6.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建国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形成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9.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10.
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11.
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12.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中叶以后
1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4.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英国、法国
15.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6.
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17.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8.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晚清的某一运动。下列创办的企业不属于这一运动的“现代化尝试”的是
A.江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发昌机器厂
21.
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22.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多次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中国
A.已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B.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时期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开始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3.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4.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
A.始于纺织业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4.选择题(共2题)

25.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6.

把 {#mathml#}78{#/mathml#} 的分母增加2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