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建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并综合以上材料, 指出中国“四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趋势。
材料一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建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并综合以上材料, 指出中国“四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趋势。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如何“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如何“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2.单选题- (共28题)
4.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
5.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虽然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发展经济 |
B.武力掠夺 |
C.科技强国 |
D.制度创新 |
6.
史家认为,1871年的德国宪法,“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A.不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要求 |
C.没有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
D.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
7.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
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
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D.革命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
12.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
D.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
13.
某同学做了一张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历程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应为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
B.南昌起义、长征胜利会师 |
C.秋收起义、遵义会议 |
D.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
14.
“***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A.大革命时期 |
B.红军长征时期 |
C.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15.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1937 | 125130 | 1940 | 339530 |
1938 | 249213 | 1941 | 144951 |
1939 | 169562 | 1942 | 87719 |
A.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
16.
下列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彻底完成 |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
C.是***思想的胜利 |
D.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历史的结束 |
17.
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
A. 《土地法令》
B. 《和平法令》
C. 《四月提纲》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A. 《土地法令》
B. 《和平法令》
C. 《四月提纲》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8.
为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36周年,某高三历史班同学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
③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
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①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
③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
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
国歌往往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唱到“东亚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两首国歌都反映了近代以来
A. 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富强进行不懈斗争
B. 先进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改造中国
C.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斗争
D. 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 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富强进行不懈斗争
B. 先进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改造中国
C.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斗争
D. 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1.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A. 经济特区
B. 特别行政区
C. 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A. 经济特区
B. 特别行政区
C. 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22.
***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
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
23.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4.
1971年11月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为封面人物,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
25.
如下图情景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握手”的原因有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⑤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⑤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26.
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年份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建交国家数 | 10 | 9 | 1 | 0 | 0 |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 |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
30.
哲学家霍布斯说:“战争,并不只限于战斗行为;事实上,只要战斗意愿明白可知,这段时间都可算作战争。”以下不属于上述第二个“战争”内涵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华约组织 | D.朝鲜战争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