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研究的焦点及二人追求的共同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人精神追求的共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2题)
2.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3.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4.
(题文)(2018年山东临沂第三次调研考试)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断言感觉不是智慧,尽管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但它们不告诉关于任何事物的为什么,例如火为什么热,而只知火热。”这说明亚里士多德
A.强调理性的同时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
B.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
C.鼓励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
D.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
5.
在柏拉图看来,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即希腊文艺遗产)都是不好的,这是因为文艺只属于情欲,绝不属于理智,它不能给人真理,反而逢迎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乃至亵渎神明,伤风败俗。这反映了古希腊
A.道德教化问题受到了一定关注 |
B.人文主义者普遍推崇理性 |
C.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社会地位 |
D.社会世风日下且人情淡薄 |
6.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
B.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
C.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
D.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
7.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A.导致民主的衰败 |
B.引起社会的分裂 |
C.促进阶级的分化 |
D.利于思想的进步 |
8.
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中,正义原则要求统治者的统治应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每个人不可能模仿许多事情,只能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司其职,不能任意更换。这反映出柏拉图
A.认为国家最佳政体为共和制 |
B.痛斥现实政治中非正义行为 |
C.政治理想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
D.代表古希腊全体人摇旗呐喊 |
9.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推崇君主权威 |
B.肯定人的价值 |
C.强调知识的作用 |
D.重视道德的意义 |
10.
“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智者学派的不懈努力 |
B.功利主义的诱导 |
C.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
D.雅典的公民政治的繁荣 |
11.
文德尔班所写的《哲学史教程》中讲道:“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同命令从何而来是否正当。在_____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利究竟基于什么。”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A.智者学派 |
B.泰勒斯 |
C.苏格拉底 |
D.《十二铜表法》 |
12.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推崇思想自由 |
B.提倡有教无类 |
C.崇尚“知识即美德” |
D.主张“认识你自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